健我头条 > 动脉网 > 正文

医疗创投“寒冬”后回归理性 “春风中”亮点与挑战并存

动脉网78阅读2017-02-21

自2014年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掀起创业、投资的热潮,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明显可感的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风口飞行”后,资本热潮回归理性,沉淀下来的大都是有明显竞争优势和一定有利模式的公司。据医疗投资情况统计数据,多数走到后期(C轮及以上)的项目入场医疗领域的时间都是在2010年之前。这正说明了,大规模进军医疗的“互联网+”看似是近年来掀起医疗热的最大诱因,但互联网医疗企业做好做大的根基还是在于持续的积累,而非靠一时的火热。

尽管行业增速放缓,但据动脉网蛋壳研究院的数据,2016年数字医疗行业共成交261笔交易,投融资总额超26亿美元,该年水平位列2011年以来的第二。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疗行业现状显然与“寒冬”的形容相去甚远。一些初创医疗企业感受到融资断粮的压力,其实是市场代谢机制的作用:从2014年以来新增医疗创业企业数量爆发,业务重复率升高;而流入行业的资金总增长量却没跟上,获得融资的公司比例自然有所降低。细观一些重大的融资事件,如平安好医生创下全球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单笔最大融资记录的5亿美元A轮,医疗大数据领域融资近10亿人民币的碳云智能,基因领域融资5亿人民币的诺禾致源等,一些受资本欢迎的公司所获得的单笔融资金额几乎是不降反增。总结医疗创业投资现状就是:初创公司更多、融资总量增大、获投不均更显著。

对这一现象的进一步解读即为——医疗行业蒸蒸日上更加拥挤,但市场对不适应者更冷酷,大家感受到的是被放大的优胜劣汰效应,寒冬是落后者的寒冬。优秀者能拿到更多融资而活得更好,更早找到盈利可能;有的则因某种短板落后于人,如果再遭遇融资跟不上的问题,衰败的可能性增大。

接下来,医疗创业企业将面临的是政策逐步放开而萌生的更多医疗机会,也将遭遇激烈程度更高的竞争。据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数据库统计,由于互联网医疗概念还未成熟,此领域中占比最大的还是A轮及之前的公司。那么在上述冰火两重天的医疗投资氛围下,哪些优势更有可能令这些企业脱颖而出,又有什么问题可能导致它们受限呢?在此,我们从这群处于创业初期的医疗企业中总结出现几大亮点,并分析他们面临的几大挑战。

亮点一:健康大数据的运用

健康大数据概念开始风靡医疗领域,这是互联网+健康带来的最大成果之一,因为健康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视有效数据、同时又在大量浪费数据的行业,而来自人们自身的数据信息最终会成为有助健康管理的宝贵财富——通过收集个人基础情况和日常健康行为以及其他一些特定指标等来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健康行为建议,并在必要的时候对症选择预防干预。

初创移动健康企业中,个性化健康管理平台更注重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比如“妙健康”这类平台,用户通过对接智能硬件、体检以及在线健康评估等方式,接入相关数据完成用户数据接入。接入的数据通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顾问团队,结合大数据算法及用户个性化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这些方案通过任务机制和奖励系统的方式督促用户改进自身的健康行为,从而实现提升健康的目的。

当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健康干预、增值服务被集于一体,用户能够感受到的是更加细化的移动健康管理体验。

亮点二:寻找多个发展关键点

单靠技术或创业点子已经无法令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获取长久的成功。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深入医疗生态系统的中心,把触角延伸至各个可能的应用方向,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和盈利模式。

在这些初创企业中,多点求发展的一类表现形式是多个业务板块的有机结合,如平安好医生等将健康信息推送、问诊、挂号、药品电商等形式集结到一个平台上,其难点在于如何将服务、产品的线索理顺,做成具有连贯性的体系;第二类表现形式是多种合作、推广的方法,比如做疾病预防保健的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以达成减少保险赔付和提升用户健康的双重目的,又比如做基因的公司已经不满足于用单一化的方式积累基因数据库,而是合作体检机构、营养定制项目等来增大样本。

亮点三:专业化越发成为硬标准

在动脉网(微信:vcbeat)做企业报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对专业性的强调频率越来越高,不管是某项技术、产品还是专家、专利资源,医疗创业企业纷纷蓄力要把某些点做到行业之最。

究其原因,医疗行业本身已是一个智力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再融合以日渐复杂的技术,从业者正在领悟到,行业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举例来说:着眼现在,最有实用价值的资源仍在于专业的医生和权威的医疗信息,所以不少企业都把与大量名医合作作为自己的根基性优势;放眼未来,医疗大数据系统、人工智能等科技可能成为强有力的新医疗辅助手段,于是新老医疗从业者都开始不甘落后地提倡信息化,医用人工智能开始大火;更不用说的是永远走在医疗前方的生命科学进展,专利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即领跑者。即使是现今最优秀的医疗创业公司也没空自豪,一种因不够精专而被市场甩在后面的恐慌随时在驱使着他们去做到更加专业。

挑战一:政策利好下,重重限制仍待细解

去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定下健康服务业2020年超8万亿、2030年达16万亿的明确目标。政策利好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将迎来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医疗从业者面临的限制并未完全解开。由于互联网医疗是一个涉足不久的新领域,初创企业有着改变行业的满腔情怀,但目前大多都只有盈利模式设想而未实现盈利,仅是在积累用户和数据。说到医疗企业盈利,支付制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政策并未对互联网医疗的支付方面有明显扶持,社保报销、医疗保险仍将移动医疗支付排除在外。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限制整体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大瓶颈,而且短时间内还无法解决。

另一种限制是,政策大方向出来了,细节落实却需要时间。现在网上诊疗以及网络医疗健康信息的风险管理、事故处置等具体规则框架尚未搭建起来,还得靠更多的创新型医疗健康企业去协助形成更适宜生存发展的大环境。反观当今院墙外移动医疗应用的显著局限:首先,医疗的严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相关从业者必须符合政策规定,提供资格凭证,面临着违法的风险和指责;其次,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不可能由新创医疗企业单打独斗,必须深度合作行业资源,构建成各方相互补充、促进的联合体系,而目前的体系完整性较低。

挑战二:医疗行业面对改变仍偏保守

我国对新生技术的接受速度其实非常之快,比如购物从线下转线上,短时间就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线下铺设的移动支付,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多地实现了“不带钱出门”。但一遇到医疗,技术改造却显得进展缓慢。

医疗行业作为国家重点民生行业,最大的特点是抗周期性强,需求量维持了一定的水平。需求不小是真,但现状是人们的思维转换速度还未跟上脚步,始终认为实体医院才能治病,医疗资源向互联网端、移动端的转移还得一步步进行。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医疗机构的设备或诊疗手段颇为滞后,新技术必须要花时间来慢慢渗透入基层。

总结

由医疗创业浪潮产生的许多新医疗公司已经因一些致命的因素而被市场淘汰,幸存者和新生者下一步有可能领会失败者的寒冬,也可能迎来暖春和风细雨的滋养。从上述的趋势解读中,我们能够总结初创医疗企业的生存成长要点:始终以医疗成效为核心,从运营过程中不断对人们的需求进行去伪存真,结合对专业化医疗资源和技术的不懈追求,同时对医疗环境要有敏锐观察判断。几点兼具,才是有可持续性、能真正赋医疗以互联网+意义的企业。

(原标题:医疗创投热潮回归理性,国内初创企业“大浪淘沙”后的5点启示)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12164.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 后参与评论...

全国800多万医院管理运营人的家园

  • Copyright©jianwo.com 版权所有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京ICP备17057397号-5
  •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0198
  • |
  • 全国统一客服:010-560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