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我头条 > > 正文

病历解读|一文读懂胃肠道间质瘤

71阅读2017-02-27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本章将针对胃肠道间质瘤做全面解析……

病例回顾

患者女性,57岁,无明显不适,体检上腹部超声发现胃体6cm占位。

胃重建CT显示病变如下:

部分影像资料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高度复发风险

专家介绍

孙昊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腹盆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CT血管重建、介入造影诊断,尤其擅长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疾病简介

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GIST大部分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GIST病人20-30%是恶性的,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

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可短至数天长至20年。恶性GIST病程较短,多在数月以内,良性或早期者无症状。

GIST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贲门部GIST吞咽不适、吞咽困难症状也很常见。部分病人因溃疡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常见症状有腹痛、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腹腔播散可出现腹水,恶性GIST可有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

影像表现

CT 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

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病理表现

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

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

显微镜下特点

显微镜下,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

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

免疫组化

CD117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

病理诊断

GIST 病理诊断流程如下图所示:

目前肠胃间质瘤的病理报告中,应至少包含肿瘤大小、部位和核分裂像,核分裂像应选择肿瘤细胞核分裂发生最集中最多的局部,并累计其中50个高倍视野的核分裂总数。

原发胃肠间质瘤恶性危险度评价表(AFIP 分类)

本例为典型的胃肠道间质瘤

加入医生讨论圈子,获取更多干货内容请关注杏树林微信公众号:yixuewenxian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12900.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 后参与评论...

最近文章
相关文章
关注我们

全国800多万医院管理运营人的家园

  • Copyright©jianwo.com 版权所有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京ICP备17057397号-5
  •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0198
  • |
  • 全国统一客服:010-560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