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评书:数字阅读的来龙去脉 焚毁书籍的真实记录

撰写 | 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编辑 | 柳海霞 实习编辑 | 任艺
● ● ●
数字阅读敲响了纸质阅读的丧钟,还是复兴了文字的创作?在《焚毁书籍:电子书革命和阅读的未来》中,数字先锋贾森·默克斯基为我们描绘了数字阅读革命是如何改变了我们创造、探索与分享想法的方式。身为Kindle的发明者之一和亚马逊电子书革命的“设计师”,默克斯基在1999年就做出了全球第一本现代电子书。近20年来,他与出版商们一起开创了电子书的未来。作者在书中全面介绍了数字阅读的前世今生,指出阅读1.0这种线性、静态的阅读方式延续了几千年;而在阅读2.0时代里,阅读将是趋向社会化的动态过程,将为行业带来震荡式的改变。作者预言:创新的、交互式的数字内容将改变我们的生活,从而使我们一起进入“阅读2.0”的新世界。
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
人类通过书籍互通有无,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鸿沟。纸质书的庄重感让它成为传达深刻思想、严肃故事的绝佳载体。时至今日,尽管书籍已经不再是人们消遣娱乐的唯一媒介,但在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讲故事,还是收集、分析、交流信息和思想,它都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形式。书籍的魅力就在于不仅可以按照自己喜好的速度来阅读,还可以在不同部分之间来回跳跃。书籍的绝对体积和重量会给家中增添一种庄重之感。家中富有藏书意味着主人颇具文化素养,有细腻的情感和不俗的品味。试想一下,如果家中全部是电子产品,似乎无异于家徒四壁。当然书籍也有其局限性,包括笨重、检索不方便、很快会过时、会老化发黄、腐朽破碎。作者认为,文字的历史就是一部演化史,印刷术的发展就是一个降低耐用度和提升便捷性的过程。技术有不断更新的天性,而人类恰好是适应性很强的物种,适应正是我们的天赋所在。尽管死亡是知识唯一的敌人,但书籍有其神圣之处,它是人类生存的命脉,斑斑字迹早已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书籍是人类社会渺小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体而言,人类文明至今仍然是依靠纸张传递。世间其实只存在一本书,一本人类文化之书。
人类阅读的生理机制
书籍是高效沟通最经济的途径,与会话相比,阅读在信息交流上更加高效快捷,而且是个体与书本一对一的专注交流,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学会沟通和提炼信息的先决条件。从大脑结构来看,只要内容引人入胜,我们都会对书的介质浑然不知,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能让我们沉浸其中。作者在书中将人类阅读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条分缕析的介绍:阅读时,颅顶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字句上,中脑指挥眼睛聚焦于此,丘脑则负责向每一个字母集中注意力。在脑部扣带回内,眼睛逐一扫描每个字,经过大脑逐个检查,看看这些字是否熟悉,能否被理解。在大脑颞叶有一个区域,视觉形状的字符会被缓存,以备参考。颞叶随后会把这些符号转化为声音,大脑后侧的前脑回会将其变成读者内心的独白——你在脑中“听到”的声音,而后左侧颞叶、右侧小脑、布鲁卡语言区齐上阵,从这些“流动的声音”里解读出意义。阅读时大脑运转迅疾,处理每个字用不了100毫秒,而且中途不需要补充任何东西。作者指出,就人体神经系统的构造而言,手的神经末梢多得不成比例,导致手指精巧无比。使用电子书时,触摸书页的细腻感觉被按压塑料按键所取代,无异于对所有神经末梢无端的浪费、对世世代代演化而来的灵敏感觉的背叛。作者认为电子书不适合儿童阅读,因为一旦成为数字的原居民,阅读习惯将受到深远的影响。儿童的书籍应该是神圣而感性的,就像一块诱人的画布,等着孩子们用五彩蜡笔在上面挥洒想象力。
筚路蓝缕的研发历程
作者认为,21世纪有两项伟大的发明:iPhone和Kindle。这里的Kindle指的不是设备本身,而是一种概念,即可以兼容所有书籍的移动阅读终端。电子书革命发端于2003年,它的出现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Kindle筚路蓝缕的研发历程,对这样一个开山立派的项目,没有任何规则和权威可循,人们也很难分清虚幻与现实,研发中遇到的挑战可谓艰辛备至。然而,他们凭借神圣的热诚,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让人们的发现、获取与阅读的过程体验犹如魔法。正是Kindle的问世,使得阅读更加直接即时,体验丰富,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虽然数字阅读为人们带来了新鲜、丰富的内容,但很多人对背后的科技依然心存戒心。电子书革命的故事就是科技的故事,本书讲述的就是电子书的来龙去脉。作者非常幸运地成为电子书革命的开拓者,其目标是让每一语种下的每一本书都能在60秒内下载到手。现有的趋势已经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信息将被集中储存在越来越小的地方,云端就是数字内容的容器。多亏了内置的无线网络和免费的数据套餐,使电子书通过接入云端而成为主流
数字阅读的诱人之处
电子书革命改变了阅读和书写的所有规则,同时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使我们的文化有机会通过数字化得以永生。Kindle是电脑、书和云端的结合体,它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下载电子书,可以像阅读纸质书一样翻页、做书签、欣赏封面、查看目录。但与纸质书不同的是,数字阅读不仅节约了纸张,而且电子书的节能效率是纸质书的300倍。电子书轻如蝇毫,携带方便,可调整字号的大小,可在页面中直接查询词义,并能朗读书的内容。阅读时再也不会有被纸割伤手的风险,也不会在翻页时烦心地拆分黏滞的书页。电子书在保护读者隐私方面尤为出色,正在加剧我们文化中的惰性和孤芳自赏。同时,电子书具有点燃人们激情的力量,使得阅读这一曾经孤独的个体活动,如今可以与全世界联通。其关键优势是可以储存和链接你所读的书,将你心爱的内容与他人分享,促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点燃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如今,下载一本电子书就像打电话一样快捷,你可以将图书馆装进口袋,可以和远在天涯的朋友共读同一本书,进行讨论并分享看法和观点。电子书与社交网络结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同盟,共同应对时尚潮流的不断变迁和科技发展的反复无常。
独具匠心的书签设计
作者坦言,阅读的动机应该是一切为了挑战,挑战已知和未知的东西。书籍的用处繁多,可娱乐、学习、消遣、寻求启迪、提升自我、打发长途旅行中的无聊时光,但书籍最核心、最精华的文化功能是教育,它是人类知识的储藏室。电子阅读是一种技术主导的体验,阅读文化也会像所有技术一样发展变化。在电子书革命中,书的特性、阅读过程正在发生改变,电子书包罗了纸质书中所有的东西,它们丰富而非削弱了阅读体验。在本书中,作者在每个章节后面都附有一个“书签”,通过它回顾一种让读者爱恨交加的书籍元素,它们在电子化过程中将如何被影响、转变甚至淘汰。本书的“书签”一词一语双关,指的不只是一种传统的纸质书工艺,也是一段段记录了书籍在我们的生活和阅读文化中留下不灭印记的插曲。在每一篇“书签”的末尾,读者都会看到一个链接,作者鼓励读者点开链接,它会带给你一连串的惊喜和礼物,也会指导你进入一个社交阅读应用。作者坦言:在电子书革命中读者才是最伟大的革命者,读者和作者都是这场革命的一部分,都以各自的方式为印刷文化的消亡致哀。
书籍世界的最终预测
作者深知纸质书的局限性,从而将电子书视为其自然延续,并对电子书的威力深信不疑。他认为,电子书革命由创新驱动,阅读变得前所未有得有趣,这都是拜电子书所赐。纸质书和电子书之间的界限最终将趋于消失。未来无论使用什么设备,身在何处,电子书都能实现让你的阅读无缝对接。作者指出:你可以发起一项革命性的创新,却不可能永远据为己有。书的未来既充满无限可能也暗藏危险,数字化是我们与魔鬼订立的一份口头契约,同样会引发棘手问题。硬盘很方便但也很容易发生故障,从而有可能导致其中的数据快速消失。电子书的分享需要更人性化,让人更有参与感。展望未来,假以时日,书籍会变成读者自己的劳动成果。阅读呈现出迥异于过去的新特色,其中突出的就是社会化,因为我们毕竟是群居的物种。作者坦言:电子书涵盖了人类精神中所有积极的方面,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发明可以与之比肩。电子书革命事关思想,而思想是流淌于我们血液中的“乐曲”,是帮助我们保持清醒而非浑浑噩噩度日的激荡“电流”。正是共同的思想让我们凝聚,是书籍所引领的潮流与趋势让我们结为一体。未来世界上只会有一本书存在,所有的纸质书和电子书都只是其一部分,所有的书都盘根错节,相互缠绕,作者将其定义为超链接,并将这本囊括所有书籍的巨型书称为“图书社交网络”。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7年第16期】
大家都在看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1986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临床实践”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683;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咨询电话:010-85158530
投稿邮箱:cma_cmn@163.com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19820.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
参与讨论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最近文章
相关文章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