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封面焦点文章刊登北大人民医院黄晓军团队研究成果

► 本期Blood杂志封面采用了黄晓军教授文章的实验结果图,提示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修复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来改善巨核细胞的功能。(1946年创刊的Blood由美国血液学会主办出版的医学周刊,为血液学基础实验、翻译及临床研究原著的发表提供了国际论坛。该刊涵盖血液学各方面,包括良、恶性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止血机制、血管生物学、免疫学异常及血液肿瘤学等研究。)
供稿 | 孔圆 钟艳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 ●
2018年3月16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又一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血液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Blood封面焦点文章。
该研究论文“Atorvastatin enhances bone marrow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in corticosteroid-resistant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atients” (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激素无效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骨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孔圆副教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次发现阿托伐他汀能够提高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受损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修复巨核细胞功能损伤,提升血小板的数量,减少患者出血症状,为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带来福音。
血小板减少症并不罕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可以发生于儿童、成年的常见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常因外周血小板破坏的增多及血小板产生的减少,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因脑出血危及生命。通常这类患者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
黄晓军指出,糖皮质激素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常用的一线治疗,但是仍有15%~50%患者出现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统称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科学问题。
作为学科带头人,带出一支优秀团结的团队被黄晓军认为是职责所在。因此,黄晓军带领团队积极开展以解决重要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的血液系统疾病的创新性临床转化研究。从2014年开始,黄晓军教授带领孔圆副教授创建了移植患者骨髓微环境研究平台,针对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血小板延迟植入等重要移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修复治疗开展了系列创新性转化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 2016年该团队启动了从骨髓微环境角度,对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探索。
► 黄晓军教授骨髓微环境研究团队成员
黄晓军教授课题组采用前瞻性配对临床队列研究,联合原代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巨核细胞体外研究平台以及前瞻性小样本临床研究,首次阐明:
1.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损伤参与了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
2. 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修复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受损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部分修复巨核细胞功能损伤;
3.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项研究首次从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角度揭示了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全新发病机制及其临床干预策略,将为建立激素无效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新型防治体系奠定理论基础,有望改善临床预后。
Blood特邀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Ishac Nazy教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Adam Cuker教授在本期Blood杂志配发述评:“黄晓军教授课题组工作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类存在多种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疾病,该项工作不仅开创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潜在的全新治疗策略,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孔圆解释道: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降脂药,文献报道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的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患者受损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部分修复造血干细胞的功能损伤,提示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血液恶性疾病患者的移植预后(该研究成果“Atorvastatin enhances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in post transplant poor graft function” 于2016 年 12 月 22 日发表在Blood上)。本次研究是将已成熟建立的骨髓微环境研究体系推广应用到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新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探究。
该项研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大-清华生命科学中心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支持。
黄晓军
血液病专家,亚太血液联盟常委会主任、亚太细胞治疗学会主席,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及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常委会委员,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八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项目”、“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主任。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重点项目等国家课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20余篇,包括New Engl J Med(2篇Letter)、J Clin Oncol(2篇)、Blood(10篇)、Leukemia(7篇)、BBMT和BMT(61篇),入选2014,2015,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医学)。
任《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影响因子5.8)副主编,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影响因子6.2)副主编,Chin Med J (Engl)副主编,Annals of Hematology高级编委;Blood,BMT,JHO及Blood Reviews的Editorial Board。牵头制定10个血液病相关指南;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生53名,硕士生9名,北京市拔尖人才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省级突贡专家1名。
制版编辑:宋亚波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1986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683;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咨询电话:010-85158530
投稿邮箱:cma_cmn@163.com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28421.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
参与讨论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最近文章
相关文章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