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我头条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 正文

马长生:2017年心律失常研究进展(下)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441阅读2018-03-21

► 马长生

撰写 | 马长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

编辑 | 邢辰

● ● ●

起搏器治疗

在植入性器械方面,2017年依旧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据预测,全球电生理治疗器械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9%。近年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起搏器相继问世,电极导线、脉冲发生器及电源的发展日新月异,无导线起搏、无线充电起搏、生物电起搏甚至基因起搏技术崭露头角,起搏治疗的适应证更扩展至血管迷走性晕厥及肥厚型心肌病等。近期,我国学者在希氏束起搏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该技术可纠正心衰患者的左束支阻滞状态,改善该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刊载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MaganaSafe研究结果同样令人欢欣鼓舞,该研究颠覆了传统非抗磁共振起搏器/ICD植入患者进行MRI扫描的安全禁忌。同期,美国2017年HRS年会上发布了首个《心脏植入器械术后患者行MRI和放射暴露的专家共识》,我国专家也在2017年发布了《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上述共识虽对心脏植入器械术后患者行MRI检查仍持谨慎态度,但国内外医师已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临床实践。联合全国20余家医院的“放心MRI工程”已正式启动,以满足此类患者的真实需求,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起搏器植入患者能够跨越传统检查禁区,安全、放心、有效地接受MRI检查。

心律失常的综合管理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杂志》撰文全面阐述了心血管病的预防策略和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目标,再次强调了零级预防的重要性,疾病的综合管理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近期,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健康人群”的心律失常风险,如Landry等评估了2009—2014年加拿大12~45岁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期间发生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的一篇研究报道了美国国家篮球协会运动员的心电图异常数据;我国专家也撰文综述探讨了房颤的预防策略。房颤作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具有许多相同的病因,可纠正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及合并的心血管病升高了房颤患病风险。采用人群干预和高危人群预防相结合的策略,强调整体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选择,加上危险因素良好的控制,对预防房颤、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同期,IMPACT-AF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多方面和多水平的教育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房颤患者的口服抗凝药治疗率,随访至1年的干预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RACE-3研究则从上游强化方面评估了危险因素强化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对早期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疗效影响,结果提示上游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血压、血脂水平及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遗憾的是,在心血管死亡、心衰及房颤住院率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均提示,早期诊断干预、持续优化管理将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因此,心血管病预防战线将全面前移。

心律失常与智慧医疗

在大数据盛行的信息时代,数字技术也被大量应用于心血管领域,智慧医疗已成为当今医疗产业的热点。近2年来,AHA先后发文提倡在心血管、卒中及儿科心脏病学领域中全面实施远程医疗,The Lancet也发表文章描绘智能医疗家具的未来应用图景。在心律失常领域,趋势同样如此。2017年,AF-SCREEN国际协作组发布了《心房颤动筛查》白皮书,建议年龄>65岁的无症状老年人群应筛查房颤。REVEAL-AF研究通过使用植入型心电监护仪,强调了在高危患者中房颤筛查的必要性。REHEARSE-AF研究则通过掌上远程心电监测技术证明,与常规筛查手段相比,使用AliveCor心脏监护仪的患者1年房颤检出率提高4倍。尽管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提出,不建议通过心电图筛查来预防心血管病和房颤风险,但此类新型无创心电监护设备可能减少传统方法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检查支出及心理负担,极具应用前景。此外,利用深度学习对疑难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使用神经网络学习对抗凝药物的服用进行识别与督促,通过智能手表对突发心律失常事件进行预警等方面也在2017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未来,我们需要整合上述碎片化的智慧医疗场景,与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将现代化医疗技术与传统医疗理念有机结合,引领医疗模式的发展与革新。

结语

总而言之,2017年是心律失常领域丰收的一年,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发现与新理念将引领心律失常诊疗的规范化与精准化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作为心律失常大国,庞大的患者数量同时意味着更大的使命。现阶段,我国的临床实践水平已与国际接轨。在未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原创研究将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制版编辑:宋亚波 |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5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1986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683;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咨询电话:010-85158530

投稿邮箱:cma_cmn@163.com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28516.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 后参与评论...

全国800多万医院管理运营人的家园

  • Copyright©jianwo.com 版权所有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京ICP备17057397号-5
  •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0198
  • |
  • 全国统一客服:010-560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