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柏申: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思考

► 潘柏申
撰写 | 潘柏申(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编辑 | 袁昊
● ● ●
我国医学检验实验室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检验人的努力,从纯手工操作、简单指标检测的“作坊式检验”,发展至当今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实验室。除了场地、环境、检测设备等硬件条件的极大改善,检验从业人员的数量、教育基础、专业素养、技术能力等也均有了大幅提高,为临床提供的检测项目、可承载的检测量、完成检测的速度更是有了成倍增长。同时,检验医学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以标本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和临床为中心。实验室管理和检测质量控制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为患者和临床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中国人群常用检测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与其他临床学科交流合作的深入、基层检验人员教育培训的普及、第三方检验模式的出现、国产体外诊断产业的崛起等都大大推动了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科学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和深入。
当今,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核酸、蛋白质、糖类、脂质等分子水平的检测技术,以及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网络通讯和大数据云处理等技术平台的发展,给检验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已经开始走入临床检验的高新检测技术有质谱分析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数字PCR技术、芯片技术、微流控技术、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等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包括自动审核、自动细胞形态学检查、远程诊断系统等)。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可以预测到的检验医学重大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1)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除了常规检测,在未来,质谱分析、分子诊断等高新检测技术也将逐步实现自动化,甚至走上常规检测的全实验室自动化轨道系统,大大减少分析前的人力投入。同时,高精尖的技术将向易于临床应用的方向发展。
(2)检验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通过高性能的处理器和多维度数据分析模型,发掘沉寂在检验大数据背后与疾病及健康状态相关的高水平信息模式,建立临床疾病诊疗与健康管理的个体化指数,这将促进精准医学与个体化医疗的发展。
(3)大规模标准化生物样本库的建设。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建立大规模的临床疾病及社区人群的样本库,同时生成相应的信息库,这将有助于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此外,在多方支持与合作下,样本库建设将向多中心、跨地域的方向发展。
(4)研究向应用的快速转换。通过与临床专家、基础研究专家及制造商研发专家的紧密合作,基于各类组学技术、大规模的样本库与数据库,新标志物的筛查、验证、临床应用转化等研究的研发周期将大大缩短,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
制版编辑:宋亚波 |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6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1986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683;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咨询电话:010-85158530
投稿邮箱:cma_cmn@163.com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29244.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
参与讨论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最近文章
相关文章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