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我头条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 正文

老游评书:鲜为人知的丛林记忆 诺奖得主的人生传奇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80阅读2018-04-14

► 《丛林记忆:施韦泽医生的人生传奇》王平著

撰写 | 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

编辑 | 黄美清

● ● ●

作为中国的医者,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职业生涯中,无论对扁鹊、华佗等中国历代的医圣们还是希波克拉底、盖伦等誉满全球的西方大医都耳熟能详,但对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因为志愿挽救人类疾苦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非洲苍生大医阿尔贝特•施韦泽所知甚少。感谢苏州吴中医院王平院长所著的《丛林记忆:施韦泽医生的人生传奇》一书,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丛林圣人、非洲之子、伟大的医生施韦泽精彩的人生。施韦泽是举世闻名的杏林翘楚,“敬畏生命”伦理观的始创者,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获得哲学、神学及医学3个博士学位后,他带着同情弱势人群的悲悯襟怀,放弃了欧洲的舒适生活和远大前程,志愿走进非洲茂密的热带丛林,筚路蓝缕地在贫穷落后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医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倾情奉献中,他矢志不渝,历尽坎坷,为非洲人民的健康殚精竭虑、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人生传奇,谱写出一曲爱在丛林的天使之歌,从而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尊重,以致迄今世间尚无与他比肩而立者。同为医科出身的人,笔者非常敬佩王平的人文修养和优美文笔,正是他的妙笔生花才使得这位人中骐骥的动人形象跃然纸上,这也是本书得以在问世2年内5次加印的秘诀所在。

► 施韦泽医生

诺奖得主的人生传奇

回眸,是生命的概括;总结,是人生的安慰。本书记述了不世之才施韦泽的人生传奇。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一位思想深邃、才华横溢、充满爱心的人。从小沐浴在洋溢着爱心的基督教家庭之中,在舒适优雅的环境中度过阳光灿烂的青春岁月,展现出自己在学识和音乐方面的无尽才华,成为一位有良知和爱心的欧洲绅士。由于偶然看见非洲缺医少药的凄惨照片,激发他立下鸿鹄之志:握紧生命的杠杆,去拉伸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为呵护生命恪尽职守、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为此,他在意气风发的而立之年,放弃了自己在神学、哲学和音乐方面的锦绣前程,重新开始学医。学成之后,他胸怀人类大爱,志愿携妻子深入贫瘠广袤的非洲丛林,为土著黑人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守望中,他建立了丛林医院、建造麻风村,义务为非洲人民治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并且将自己与夫人永远留在了深爱的非洲丛林之中。他是非洲人民的苍生大医,在风起云涌的世事变幻中,历经2次世界大战,始终关注人类的生命价值和文化命运,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促进生命健康和减轻人类苦难的事业中。他毕生情系非洲、播撒爱心、救死扶伤、无私奉献,90载人生岁月中充满着跌宕起伏,始终恪守并践行四海一家的人道与奉献精神,散发出人性的熠熠光芒。他的英名已经成为“人类之爱”的代名词,始终是人道精神划时代的楷模、照亮道德暗域的明灯。罗素曾言:世界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施韦泽无疑是其杰出代表。爱因斯坦则说:“像他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他是一位襟怀开阔、意志坚强的医者,虽几度沉浮、历经劫数,却依然不忘初心,义无反顾。在耄耋之年,实至名归地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无疑是对他毕生善举的最高奖赏。

鲜为人知的丛林记忆

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年近不惑的施韦泽携新婚的妻子踏上了走进非洲的征程。在经历超过3周、3000英里的海上航行后,终于抵达魂牵梦萦的非洲大陆,来到赤道以南60公里的兰巴雷内。正是在这个遥远偏僻的荒蛮之地,他拉开了其传奇人生中最精彩部分的序幕,并矢志不渝地终其一生,通过殚精竭虑地付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道主义奇迹,使得丛林医院成为全世界志愿服务的象征。在施韦泽到来之前的30余年中,方圆数百里没有一位医生。由于诊所尚未建好,他们只能在露天诊治病患。作为全科医生,他不仅要诊疗各种疾病,还要实施多种手术,幸好有护士出身的夫人相助,才得以支撑下来。他在非洲的医疗全部免费,所需资金完全来源于自己多年的积蓄和欧洲朋友的资助。为了共度时艰,他们在原始森林中开疆拓土,种植农作物并饲养家禽。2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经历过无辜软禁、拘捕、驱逐出欧洲、关押在欧洲的战俘集中营等多种磨难。然而,对于施韦泽这种生活的强者,累累伤痕恰好是生命赐予的最好礼物。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重返非洲,他多次在欧洲各地巡回演讲,用自己充满真情的话语,讲述发生在非洲丛林里的故事,激起人们对生命感悟的沉思,并出版了取名为《水和丛林之间》的人生回忆录。在激情演讲的同时,他利用自己高超而娴熟的技艺举办管风琴演奏会,正是这些演讲、版税和演奏会使其募集到大量的资金,为重返非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他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为他献身非洲丛林的慈善事业赢得了更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医者之道的哲学思考

天资聪慧加上勤学苦读,年仅25岁的他早已秀出班行,获得了哲学和神学双博士学位,其高深的造诣使他在学术界声望卓著。经过8年的苦读,他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医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演奏家,指尖流淌出的乐声总是如高山流水般清澈,拥有大量痴迷的粉丝。2000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将医生的能力概括为学习能力、判断力、仁爱和正直。在施韦泽秉持终生的行医之道中,哲学思考始终与其如影随形。他认为,做医生,首先要有高超的医术,同时要具备充满大爱、富于同情及怜悯之心。成为好医生,医德是根本,而德是要靠积累、磨练、省悟、修炼来升华的。医学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伦理学向度的掘进。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学求善,医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医道,它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在工作之余,他对巴赫情有独钟,曾坦言:巴赫是一位精神的安慰者,他使我坚信无论在艺术还是生活中,真正的真实是不可能被无视和压制的。他的另一位人生偶像是歌德,正是歌德“人要高贵、乐于助人和善良”的人性理想进一步坚定了施韦泽献身非洲的信念。他的这一决定,没有物质的利诱,毫无权力的争夺,完全是其世界观的必然产物。他一直认为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医生是为患者而生,在行医过程中,医者必须保持最大的注意力,拥有最好的技术、最强的责任心和最温暖的爱心。即使对已患不治之症的人,通过更好的照护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是医生的职责和美德。在治病救人、拯救生命的过程中,他用心体会病患的情感,体察他们身心的疾苦,竭尽全力地呵护生命,为丛林村民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意志以及对苦难人群的至深同情,促使他通过独特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冥思苦想创敬畏生命

拥有医学、哲学及神学3个博士学位的施韦泽不仅学识渊博、思想深刻,而且是一位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的医学伦理学家,一位毕生践行自己信仰的人道主义者。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大医的情怀、人类的善良及博爱的精神。在生命现象最为勃发的非洲原始丛林之中,在帮助土著人摆脱病痛的医疗实践中,他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敬畏生命就是认识到生命的尊严与可贵,并珍视生命,在生命面前保持谦恭与敬畏。对他而言,敬畏生命绝不是一种意淫,而是一种人生哲学。这一表述包含了构成伦理的一切:爱,尊重,善良,同甘共苦,温和,宽恕等。不仅如此,他还从哲学上对这一伦理观进行了论证,竖起了一座丰碑,成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里程碑。作为敬畏生命伦理观的提倡者,他终身关注人类的生命价值和文化命运,通过救死扶伤的圣举、献身非洲的善行、践行自我牺牲的精神、弘扬敬畏生命的伦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他酷爱文学,善于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哲思。尽管身居远离世界的非洲丛林之中,但他心系全人类,不但行医救人,也弹奏巴赫的作品,读歌德的著作,奋笔写下自己的人生哲思,通过著书立说以唤醒世人。经历2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他敏锐地感到现代文明已经被粗暴地践踏,战争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文化的衰落和文明的倒退。在他最重要的著作《文化的衰落与重建》中,他指出文化衰落是社会危机发生的根源,它引发了精神堕落,生命价值被严重贬低,导致了非人道现象的泛滥,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劫难。因此,只有敬畏生命,才能令生命发光。他始终坚信,当医学已经无法阻止生命消退之时,给患者以安慰,用人文关怀去呵护生命最后的旅程,是医者最起码的作为。从医学作为人学的角度来看,丛林医院最大的成就是这支医疗队无私奉献、极尽关爱的形象,它使得施韦泽的人道精神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化作了璀璨的星空,照耀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制版编辑:宋亚波 |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7期】

大家都在看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1986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683;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咨询电话:010-85158530

投稿邮箱:cma_cmn@163.com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29654.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 后参与评论...

全国800多万医院管理运营人的家园

  • Copyright©jianwo.com 版权所有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京ICP备17057397号-5
  •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0198
  • |
  • 全国统一客服:010-560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