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中国CPR共识与美国CPR指南(下)

► 王立祥
撰文 | 王立祥(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责编 | 刘浩生 实习编辑 | 李媛
● ● ●
《共识》与《指南》的定量
《指南》是循证医学的产物,其在“生存率”的定量上就是以“神经功能完好的生存率”这一狭义的“金标准”作为CPR效果的唯一评价指标。按照《指南》的评价方法,全球OHCA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然不高,美国的神经功能良好率为10.8%,中国北京仅为1.0%(见表1)。这一定量指标已无法完全反映当代CPR的发展与进步,特别在对CPR新技术、新流程的评价中,《指南》的定量标准已为全球科学家的广泛诟病,成为CPR发展进步的负能量因素。也正是基于此,《共识》提出在定量上以“广义生存率”为评价指标,即将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短期出院生存率和CA患者复苏后器官移植成功率等广义指标适当应用于不同阶段和条件的CPR效果评价,推动CPR新技术、新理念的临床应用与实践。《共识》将CA后期的复生之初级心肺复苏成功率、CA后期的超生之高级心肺复苏成功率及CA后期的延生之生命接力率(复苏后器官移植成功率)等均纳入“生存率”范畴,即为“广义生存率”在CA后期的“三生”方略的具体体现。从医学、生命伦理学的大背景出发,《共识》所提出的“广义生存率”这一理念不仅是认识上的突破,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广泛认可,亦是推动心肺复苏事业发展的“助力器”。
《共识》与《指南》的定式
《指南》在定式上以“平面思维”(2D)为主,《指南》主要围绕提高CA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来阐述如何具体施救。《共识》在定式上主要以“立体思维”(3D)来考量,《共识》在《指南》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的“三维”延伸。时间维度的延伸,即分为CA前期、中期、后期,贯穿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空间维度的延伸,充分认识单纯胸外按压CPR的局限性,探索腹部提压、膈下抬挤等CPR新路径;生命维度的延伸,引入“广泛生存率”的价值观、生命观,扩大生命的价值,以达到患者的最佳生命转归。
《指南》“平面思维”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但全球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生存率并无大的改善。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提示我们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正如面对肋骨骨折、气胸等有胸外按压禁忌症的患者,我们不能显得束手无策,突破常规“平面思维”模式,依据“腹泵”“心泵”“肺泵”和“胸泵”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使膈肌上下移动改变胸腹内压力,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支持。《共识》由“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无疑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也是对以往CPR存在的程序“刻板化”等系列误区的直接修正,亦是推动CPR发展的“新动力”。
诚然,《指南》发展和更新已经几十载,既功成名就,也饱受质疑。皆因一切事物均存在于发展之中,从比较哲学角度来看心肺复苏理论的“中”与“西”,必须警惕西方普遍主义的话语压迫。在这一点上,必须认识到心肺复苏在其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上都存在其普遍性,它不以东西方地域和文化为转移。心肺复苏核心理念的“中与西”解读,是其初始文化语境和时代境遇下,对其普遍意义“元”的各自阐述。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西”维度的比较,面对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全球扩张及其“文化殖民”或意识形态霸权,一切非西方话语都会面临丧失“普遍性”的危险。我国心肺复苏的先驱——王一镗教授就曾多次谈到“在心肺复苏上,中国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实际上,早在1800年前我国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对心肺复苏方法有所描述,书中详细记载了自缢患者的急救复苏方法,与现代心肺复苏的方法学有着诸多类似之处。沉寂多年之后,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积淀,中国的心肺复苏学者们再次重新出发,《2016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CA 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CA 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CA 后期的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全方位、全过程、全立体地诠释了中国特色CPR 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国外CPR技术文件的框架和局限,对指导CPR 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些中国智慧对CPR方略的发扬和衍生,针对中华大地提出的应对CA的解决方案效果如何,还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更需要在实践不断检验和优化。认识《共识》,理解《共识》,才能更好的实践与发展《共识》。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7期第22版
MORE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29970.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
参与讨论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最近文章
相关文章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