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瞄准1亿人群的康复照护需求,头部医药企业布局康复护理市场的经验拆解

当前正处于行业腾飞的前期。
撰文 | 秦子惠
编辑 | Mico
封面 | 摄图网
前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康复养老服务等相关需求也日益旺盛。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由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总疾病负担的近70%,而造成的死亡占到了所有人口死亡的85%。
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也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我国的康养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药康养实业(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康养),是国药控股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控医疗”)下属全资子公司。
近年来,国药康养在国控医疗母公司的总体战略布局下,依托国药大健康产业资源,积极构建健康支撑体系及养老服务体系,从康复医院到护理院、养护院、居家护理站,实现区域康养护一体化闭环,打通线上服务与线下医疗融合共享的价值链,为社区居家的慢病、失能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治疗、专业护理和生活照顾的整体解决方案。
ABI2022·第七届中国老年产业商业创新大会&行业创新巡展(北京站)将于2022年5月25日-26日举办。会议前夕,AgeClub记者团队采访了大会演讲嘉宾-徐亚峰(国药控股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国药康养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标准化智库专家、上市市工商联青年科技创新专委会主任、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医养结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探索康养行业运营管理多年,徐亚峰对于康养与养老事业的结合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洞察。他向我们分享了国药康养是如何布局医院、社区和居家场景,打造国内极具竞争力的医康养护生态版图。
part 01
依托国药集团医药优势,
布局医院/社区/居家三大康复场景
Q1:国控医疗是什么时候开始布局康养产业的?契机是什么?
徐亚峰:我们是2013年正式开始布局康养行业的,其中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国控医疗作为央企国药控股下属唯一专业从事医疗机构投资与运营管理的平台,需要带头响应国家层面的号召和要求,承担央企的社会责任感,推动我国康养事业发展。
第二,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明显,我们希望可以在集团主营医药行业的强大背景下,围绕老年人对于健康、医疗和康复的刚需,拓展集团的业务范围。
第三,我们认为基于国药集团的战略布局和业务特性,从医药板块切入康养赛道具有较大的优势。
中国的康养行业需要头部企业积极参与,提升康复行业的整体水平。因此,现阶段我们首要聚焦的是康养业务,其次聚焦的则是护理业务,以全面实现医康养护的一体化发展。
Q2:国药康养的主要用户画像是什么?
徐亚峰:用户画像主要是慢病患者或对康复护理有较大刚需的群体,比如曾中风、骨折或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
康复是患者从三级医院出院后的首要需求,这类人群后续的康养服务要及时跟上。如果将这些患者直接送去护理,则会错失最佳的康复期,甚至对他们生活能力的后期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
Q3:国药康养的产业生态是如何布局的?具体有哪些业务线?
徐亚峰:在机构方面,我们重点发展的是康复医院,主要聚焦病人的康复治疗。社区方面,我们开设养老服务中心。由于居家场景下康复服务的支付体系尚未打通,这一方面我们主要提供以护理为主的各类服务。
目前国药康养的产业布局主要分为以上三个板块,除了医护资源的共享和病人之间的互转,基本上是独立运作的。
尽管不同场景下的支付体系都不一样,但老年客群的需求和痛点都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周期,为患者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在机构、社区或是居家场景下,我们都希望能为这些从三级医院康复出院的患者,提供一站式和一体化的康养照护服务。
Q4:国药康养目前的布局业务已取得哪些规模性的成果?
徐亚峰:我们的康复医院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正在朝着全国范围快速布局。康复医院除了有稳定的患者客群外,还得益于医保政策改革的影响,支付问题已被解决。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老百姓的康复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康复医疗所产生的费用。
由于居家护理服务对于长护险的政策较为依赖,目前部分地区尚未落实长护险的相关政策。除外,医保报销的比例占比在每个城市都不一样,各地的政策体系也存在差异,其中必然会存在支付差异的问题。
基于这些,现阶段社区居家板块的战略决策较为谨慎,主要是将社区和居家联动起来进行布局。
part 02
覆盖活力、失能老人全周期康复需求,
医康养护结合关键点在于体系化
Q5:康复医院和养老机构具体是怎样运作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徐亚峰:康复医院均是由国控医疗集团自主兴建和投资并购的,目前开设了10余家,覆盖上海、南京、杭州、天津、重庆、南昌等地区。我们也和公立三级医院开展医联体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包括学科层面的合作交流以及病人的流转共享等。
康复医院有着较为严格的入院条件。第一,患者的病症一定是处于急性期;第二,患者对于康复的需求较为迫切。如果病人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期,已经接近临终关怀阶段,康复医院所起的作用和价值不大,我们会安排这类病人进入护理院,接受全天候的护理服务。
关于机构养老方面,我们并没有开设单一的养老机构,而是在进行医养结合的尝试。公司在上海、无锡、成都等地已陆续布局了医养结合的生态园区,既有康复医院也有护理机构,涵盖老年人从活力状态到失能状态的全周期,当他们进入到这里后大都不需要再转院,一步到位解决后顾之忧。
我们有一部分病人是从上端往下端流转,也有一部分是从下端往上端流转。比如,居家场景下会存在一些家属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精力照护老人等问题,这时我们会考虑将老人转入到养老机构,既能享受医疗的服务,也能享受到养老服务。
不同场景下的支付差距较大。比如入住康复医院一个月的花费大概在3万左右,而护理院和养老机构大概只需一万和几千。当然,这其中提供的服务类别和专业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入住康复医院的患者大都尚未脱离临床治疗,费用包括诊疗费、检验费、治疗费、康复费以及护理费等。而在养老机构的场景下,健康护理才是聚焦的重要方面,医疗只是作为一种支撑。
Q6:国药康养的社区居家服务是如何开展的?
徐亚峰:由于国药集团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服务组织,而是一个产业生态。因此,我们针对失能失智老人或是活力老人,会根据他们各自的康养诉求提供不同类别的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护理、临床护理、用药管理、营养护理、中医护理以及康复辅具等等。
国药康养开设的智能药房和远程诊疗机器人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将智能技术应用纳入到康养护理的范畴中,主要是为满足社区活力老人的健康服务需求。
国药康养也极为重视老年人在精神健康方面的管理,我们会和一些老年大学或社工组织合作,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活动,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
聚焦社区居家场景下的老年群体,需要明确的是这一领域的支付尚未纳入医保体系,在长护险没有落地的地区,老年人购买服务基本上都是自费。
因此,我们需要精准掌握他们的痛点,提供精准和无可替代的供给服务与产品,才是真正为老年人解决问题。
Q7:社区居家服务覆盖了哪些地区的人群?已服务多少人次?
徐亚峰:2010年,我们在上海闵行区开设了全国第一家护理站。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标准化运营体系,并探索出了一套与社区卫生中心、医疗机构结合的延续性护理模式。
得益于上海长护险的试点发展,我们早期的标准队伍得已在全国复制。目前,我们在上海、南京、杭州等七个城市开设的居家护理站点大概40余家,护理人员约为近2000人,服务群体已超1万余人,年度服务次数达300万次。
Q8:护理员的资质评估和教育培训是如何开展的?
徐亚峰:我们的护理员均是公司签约的员工,这一方面完全符合医保局的相关规定。同时,我们制定的员工选拔和培训机制都非常严格。
首先是管理型人才,我们一直在和上海市的211或985高校进行产教融合的共建,招聘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从管培生阶段学习实践,储备经营管理的后备人才资源。其次是应用型人才,我们主要招聘毕业于各大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学生,在进行培训实习后才能正式上岗。
除外,我们也重点关注曾从事母婴、家政行业的人员,进行筛选并培训。针对部分护理员学历较低的问题,我们也和上海的职业大学达成合作,将护理员送到高校就读,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我们的培训机制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护理员上岗后我们会设置不同的星级标准和定价标准,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的收入各不相同,这样也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激励效果。
Q9:社区居家服务主要的获客引流手段是什么?
徐亚峰:当下,老年人对于健康护理的意识较为薄弱,甚至对他们进行观念教育都很困难,因此我们重点强化服务体验对老年人的影响,这才是社区居家场景下获客的关键。
比如我们在社区开设临时站点提供体验服务,通过前后的主观感受、数据对比和产生的效果,让他们真正接触并认可我们的服务,形成品牌效果。
我们也和第三方合作,通过社区卫生中心以及家庭医生,及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跟踪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进一步实现增量。
尽管目前完全立足社区的康养服务还不太成熟,但社区场景下老年人的需求又是最大的,因此如何做到“扎根社区、服务社区、共担共享”,撬动社区的老年人群,是现在以及未来国药康养的整个产业集群都会重点考虑和布局的事情。
Q10:社区居家服务的定价策略是什么?长护险是否参与其中?
徐亚峰:长护险制度目前还没有覆盖国内大多数的城市,这些地区的老年人购买服务大都需要自己花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他们的消费意愿。
同时,不同城市的具体政策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定价上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决策。
以上海的长护险补贴标准为例,生活护理1小时为65元,个人支付10%,医保支付90%。除已形成规定的部分外,企业可以在合理范围之内,对自费项目进行自主定价。
Q11:您认为“医康养护”结合的关键点是什么?
徐亚峰:我认为关键点在于体系化,其实单纯依靠整合外部资源很难真正打通整个产业链,但形成体系化发展后就相对容易很多。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实现管理层面和数据信息化的一体化,继而也可以实现城市布局的一体化。
目前,我们的康复医院和护理站点都是立足于区域一体化,不会存在“在新疆开一个康复医院,再去广州开一个护理站”的情况。
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果我们只在某一个城市开设一家机构,这其实是很不合算的。项目落地的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搭建团队打通渠道,探索如何进行本土化建设。如此一来,只有体系化的布局才是较为合理的。
part 03
数字赋能康养照护服务,
智能设备与配套服务打通是关键
Q12:如何看待社区居家服务中智能设备的应用前景?
徐亚峰:智能化设备目前是官方层面重点聚焦的领域,比如陆续推出数字化应用场景、家庭照护床位等。设备作为一种康养照护的工具,核心是解决老年人的痛点,如果我们面对消费者单独推出这些设备,会无法兼顾他们所需的各种服务。
我们需要将智能设备与现有的服务模式捆绑结合,通过精准评估,找到最需要不同智能产品的人群,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提供给他们。无论智能设备多么先进,关键在于是否能瞄准精准的人群,并提供配套服务。
举一个例子说明,如果我们在老人家中安装了紧急呼叫装置或是红外感应装置,假设老年人在卫生间跌倒了,设备也随之报警,但问题在于,这之后的一系列服务由谁去提供。如果设备端和服务端尚未打通,即使安装了这些高科技设备,老年人当下的实际需求还是没有被解决。
我认为很多行业的发展应该先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模式闭环,再因地制宜进行模式输出,不可太过急于求成。
Q13:国药康养目前是否已建立数字化的智能平台?如何运营?
徐亚峰:由于社区居家护理的客户和护理员都较为分散,我们的确需要一个强大的数字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
一直以来,国药康养十分重视数字赋能康养照护服务的重要性,这两年也在反复加大数字化管理和监控方面的资金投入。
我们和腾讯云、卫宁健康签约了战略合作协议,也启动了“三个一”工程,通过信息化支持我们医护康养的一体化战略。
目前,我们的社区居家服务从身体状态评估、护理员派单到整个服务流程的管理、费用结算已经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公司服务供给一体化,业务操作智能化,服务监管实时化 ,老人结算移动化,数据展现可视化,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和监管手段也在不断地根据一线的运营情况迭代更新。
政府鼓励各类公司朝向专业化、品牌化和连锁化发展,一些企业无法自主研发信息系统,管理层面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因此,我们会提供智能管理系统,帮助他们进行信息管理和品牌搭建,不仅可以解决行业乱象问题,也能实现双赢。
part 04
社区居家康养照护痛点显著,
未来探索共建医护康养产业生态
Q14:社区居家场景下的康养照护服务还有哪些痛点亟待解决?
徐亚峰:首先是支付的问题。比如居家康复的费用尚未纳入医保范畴、辅具租赁没有进入长护险目录等。
其次,在支付能力提升的背景下,老年人的支付意愿也尤为重要,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同时被满足时,有效需求才得以实现。
最后,每个地域的政策也有很大差异,针对家属照顾老人的非正式照护体系还不完善,需要有正式的照护组织对非正式照护组织进行赋能。
未来,我们需要通过官方宣传、企业引导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不断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撬动更大的市场。
Q15:国药康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会做出怎样的优化调整?
徐亚峰:第一,我们会围绕现在已深耕的城市持续布局康养产业,针对尚未解决的痛点,不断打磨产品、服务模式、商业模式以及团队的管理能力等方面。
我们并不追求康复医院或是护理站点的数量多少,而是更看重质量。我们希望在国药康养进入一个区域后,可以为当地的老人提供一些新的模式、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养老生态体系的建设,提升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第二,我们会继续扩大康养行业内的相关产品,同时重点关注服务方层面,寻求上下游合作,共建医护康养的产业生态。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培育、健全市场的支付和服务体系。
Q16: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老年康养市场还会有哪些显著变化和机会点?
徐亚峰:第一,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我认为任何行业都要提前做好整体布局,也要意识到疫情给行业带来的变革和机遇。当人与人接触可能会感染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线上和无接触的方式解决服务供给。
当然,疫情之下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健康问题,康养行业也会迎来一个较好的发展机会。
在这个过程当中,C端的患者体验层面也依然存在许多痛点。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流程的再造优化等手段,最大程度地帮助老年患者解决问题,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优化团队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二,我认为未来更多地聚焦某一细分领域或是垂直赛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的企业会更容易脱颖而出。
第三,跨界对于许多行业的促进作用是较大的,比如像小米、京东这类互联网企业介入,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优化产业结构,势必会对整个行业带来变革。
总而言之,我认为“十四五”规划期间就是我们练内功的时候,也是从养老事业向养老产业迈进的关键阶段,是行业腾飞的前夜,这段时间内一定会有大批的企业陆续诞生并成长起来。
-END-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39233.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
参与讨论

AgeClub
最近文章
相关文章
- 2022-06-27
获批9年,280万次扫描,影响了美国卒中治疗窗口标准的RapidAI
2022-06-26成立65年,年营收38亿美元,GORE已提供超5000万例ePTFE医疗植入物
2022-06-25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