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我头条 > 一条医策 > 正文

医药代表被迫纷纷“离巢”,就能降下药价吗?

一条医策56阅读2017-02-16

看点:

国务院办公厅在2月9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医药代表只能从事学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活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失信行为会被记入个人信用记录。

面对近年来名声不好听、职业风险高、钱不再那么好赚的窘境,不少医药代表在此次意见出台时,纷纷“离巢”,彻底告别医药行业。

【一条医策方脸朱】

正文:

意见不仅明确了医药代表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还加大了处罚力度——违规人员将被拉入失信黑名单。这一新规或与外界舆论相似,认为将全国约300万名医药代表控制好就能降低药价。那么,事实真会如大家预期的那样吗?

纯粹是利用“潜规则”在“卖药”?

目前,市场、销售、配送三个环节组成了发达国家的药品购销,医药代表则属于其中的市场环节,主要任务是为医生提供专业化药品推广。这么一看,医药代表应该是有专业背景的学术性人员。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医药代表就是“卖药的”。

有专科医生透露:“不少医药代表是从社会上招聘的销售人员,自身不具备相关学术背景,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纯粹是利用行业所谓的‘潜规则’在卖药。”这显然是一种行业异化,没有“准入制”的大背景下,谁都可以干这行。

有医生指出:“只要医药代表承担着药品销售任务,就会使得一切向钱看。药品不再是治病救人的商品呢,而是变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有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医药代表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意见一出估计很多人会选择转行。”实际上,已有不少资深医药代表早看出新医改趋势,选择了转战其他领域。这其中有的是因为药价挤压导致利润受损,有的是担心商业贿赂牵涉自身,还有的只是单纯厌倦了这样的环境。所以,过去几年里,医药代表这一行的稳定性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医药代表职业被异化的“土壤”是啥?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医药代表的概念开始传入国内。从大量跑关系、送回扣的“药托”兴起,再到今天难掩颓势,医药代表这个职业的社会演变轨迹,与我国医药供给体系的发展变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截至2015年底,我国仍有药品生产企业5065家。虽说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我国药品却面临同质化严重,低水平重复等严峻问题。可以说,正是因为存在这种粗放、重复、低端的药品供给市场,所以催生出以“推销药品”为主要职责的医药代表群体。

面对市场上高度同质化的药品,药企要想抢占先机,很多时候就只能寄望于医药代表的关系、游说及“回扣”。再加上,国内药品流通环节繁多,也直接刺激着医药代表队伍的壮大。

从医药代表这个职业的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出,与其说药价居高不下是医药代表导致的,倒不如说医药代表这个职业被异化的“土壤”才是真正的根源。这种“土壤”包括我国以药养医的体制、长期徘徊在低端产业水平、过度竞争的药品供应市场以及经手环节过多的药品流通环节等。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任何一件商品一旦流通环节多,流通过程不透明,必然会增加流通成本,进而抬升最终的市场价格。而以药养医体制的切实存在,就意味着药品的价格不仅要包含正当的市场溢价,还要为医护人员的薪酬买单,又怎会不高?至于医药代表,只是在推高药价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小角色而已,远非关键推手。

药价虚高问题,既没有复杂到无药可解的地步,也不会简单到仅靠规范医药代表就能药到病除。

事实是,医药代表行业近年来早有降温之势,但药价却并未出现相应的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答案。因此,规范医药代表应该有,但不能将之作为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的灵丹妙药。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11998.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 后参与评论...

一条医策

最近文章
相关文章
关注我们

全国800多万医院管理运营人的家园

  • Copyright©jianwo.com 版权所有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京ICP备17057397号-5
  •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0198
  • |
  • 全国统一客服:010-560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