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掉到这五个苦坑里了!
导读: 中国医生们掉到这五个大坑里了!
作者:疾风
来源:看医界
点击上方订阅“看医界”,每天都很有料哦!
与诸多无论学界大牛还是小医生攀谈,谈及医生的职业,曾经的光环、骄傲、梦想都难掩对现实的困惑,更多则是对于医疗界糟糕现状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担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医护普遍被负面情绪所笼罩,非常不高兴。而这并不是撒娇,是严峻的现实,并正在产生严重的后果,非常值得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状况真的像“看医界”(Vistamed)小编说得那么糟糕吗?在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想了解中国医生的所想、所思、所遇并不难,翻开TA们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便一目了然。
第一个大坑:替糟糕的医疗体制背黑锅!
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新中国一度只有公立医院,政府通过计划经济手段调配医疗资源,医生是体制内人员,铁饭碗、死工资,让你上山你上山,让你下乡你下乡。
神奇的是,医生患者给看病连诊费都不收,来看病总要登记一下吧?于是因为麻烦了挂号登记人员,象征性地收了一点挂号费。
然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30年后,物质已经极大丰富,民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奇葩的是,医疗领域依旧是国家高度垄断的计划经济模式,大多数医生依然还在体制内,90%的医疗服务依旧由公立医院提供,依然让你下乡你就得下乡,让你支边你就得去支边……
要命的是,还要替糟糕的医疗体制背黑锅,而据“看医界”(Vistamed)目测,这可是一口直径很大的黑锅。
长期以来政府对于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沦为了国有民营的伪公立医院。一位医院院长亲口对“看医界”(Vistamed)诉苦:财政每年给的钱只够交水电煤的费用。
而在长期畸形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下,医疗最为核心的医护劳动却不值钱,员工发工资、盖大楼买设备怎么办?吝啬的“后台老板”给公立医院开了一扇窗:允许药品耗材加成销售。
医生的工资呢?不怕外人笑话,即使是在繁华的大都市北上广,主治医生的基本工资也就两三千元,安徽阜阳“过劳死”麻醉医生吴辉月基本工资850元。
当然还有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怎么来的?用一位主委级别的医界大拿的话来说:还不是你开了多少药,开了多少CT、MRI?事实上,即使加上绩效工资,医疗人才的投入和回报也严重不成正比,于是就有了红包、回扣,以及社会的谩骂:医生真黑!医院真坏!……
虽然饭碗已经不再是铁的,碗里每月能不能盛满要靠自己挣,但体制的大黑锅还得照背,医生纵有十八般委屈,说了也没人信。
第二个大坑:高强度劳动,却换不来阳光收入
开游艇、娶女明星、过上流社会的生活……这些的确属于医生,但并不属于中国医生。中国医生的现状更像是:连续加班累成狗,甚至过劳猝死频发,也拿不回符合自己劳动价值的阳光收入。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说:“我们把生命托付给医生,把财产甚至名誉托付给律师。像这样重大的信任安然委托于这些人,而不会随便托付给平庸或地位卑微之辈,因而他们的报酬应该与这种信任所需要的社会地位相符。加上他们之前所必须付出的长期教育与巨大费用,必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劳动价格。”
在全世界范围内,医生群体收入也基本上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7倍,在中欧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看来,这是规律。
而中国违反这一规律的代价是,不少医生冒险通过红包、回扣等不合法手段拿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收入,却因此背负了社会道德谴责,有关部门还颐指气使地满口仁义道德、天使公益,还这不准、那不准,拿500块红包被全国通报羞辱……
不仅如此,还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一位又一位正值职业生涯黄金期的中高年资医生因此锒铛入狱,令师长扼腕,同行痛惜,晚辈迷惘。
第三个大坑:医闹、医暴竟成常态
中国医生不仅劳动强度大、阳光收入低,还饱受医闹和暴力伤医的尊严侮辱和人身伤害。且不说每天都在医院上演的普通医闹伤医,2016年的5月甚至连续发生恶性杀医事件,令医疗界陷入一片悲鸣。
高考的季节又要来了,最近“看医界”(Vistamed)小编读了知名网友李清晨医生4年前的科普著作《心外传奇》,翻开序言小看君五味杂陈。李医生介绍说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有志青年走上治病救人的医学之路,却在图书临近出版的前几日获悉了其哈医大校友王浩医生不幸被患者杀害的噩耗。
理性的李清晨医生说: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于医学事业的热爱;而感性的李医生则自问道:我真的希望更多优秀的青年人加入到医学事业中来吗?我真的希望更多的优秀青年成为中国医生吗?
如果说暴力伤医仅仅停留在肢体上的侮辱性攻击的话,对于长期以来饱受屈辱艰辛的中国医护来说,自己拭一拭伤口,医院再发个安慰奖或许也就认了,然而一个个同行生命被结束在救治对象手里,让中国医生群体前所未有的警醒。
于是,医护群体开启了维权时代,并尝试对暴力伤医零容忍,一些医疗界出身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更是每年在两会上大声疾呼保护医者,并将聚众扰乱医疗秩序罪写入了刑法修正案九。
然冰冻三尺难一日消融,法制的阳光在医疗界依旧被医闹、医暴的雾霾阴影所笼罩,一位三甲医院医务处长更是对“看医界”(Vistamed)小编感叹:自己医院的律师竟然在法庭上遭到患方殴打却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个大坑:职称论文痛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医生身份之复杂,世界罕见。按理说医生的天职应该是治病救人,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少医生还要肩负着科研和教学的工作。
在教学医院,顶着教授、副教授头衔,干科研搞教学自然无话可说,要命的是,中国的科研体系在医疗领域是一刀切的,科研论文和医生的职称挂钩,职称又和薪资地位挂钩,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中国数百万医生都得以科学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养细胞、喂老鼠。
医学是科学,但医生必须是科学家吗?扯淡而已。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医生都不必搞科研创新,只需将既有的医学知识学到位和临床技能训练熟练即可。
中国医生被科研论文逼成了啥样?“看医界”(Vistamed)小编一位多年未联系上的朋友,在得知小看君混医疗圈时,请俺帮的第一个忙,竟然是问能不能帮他在杭州市某社区医院做全科医生的媳妇发论文,弄得小编啼笑皆非。
那么中国全体医生被逼搞科研写论文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造假横行、怨声载道,论文造假丢人经常丢到国外去,连续发生大规模医学论文被撤回事件。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一些少数地方的政策已经开始松动,尝试取消基层医生评职称的论文硬性条件。但这还远远不够,全国层面的改革尚未启动,大多数省份还在观望。此外中国教学医院泛滥,大多数三级医院甚至一些二级医院都是所谓教学医院,这些医院的医生都需要搞科研写论文吗?显然大多数也是不必要的。
第五个大坑:医改忽略主力军群体
医疗状况很糟糕,医患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对于医改的期望尤为迫切,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还是之前的医改,医生群体都未成为改革的主力军,而是看上去更是被动的参与者、被改造者。
在2016年初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政府的确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主体,但医生是主力。没有主力的支持,医改难以为继。要打造一个公平、健康、有竞争的医疗环境,建立合理的医生薪酬体系,让医生自由流动,才能调动医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再回头看看我们新医改的一些措施:收支两条线,令许多基层卫生院陷入大锅饭状态,医生积极性备受打击;基本药物制度令许多基层医生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基层医生更多地搞起了公共卫生,基层的医疗功能却在逐渐减弱。
而在解放医生,放开医疗市场方面却步履维艰,医生开个诊所有多难?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有多难?目前在未来五年的改革路线图中依然没有看到解决上述问题顶层设计的影子,一些关键问题下了十几年的文件竟然纹丝未动。
“看医界”(Vistamed)小编不是章鱼保罗,但和不少医界大佬有着一致的预言:不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的医改,让医生不高兴的医改,难以成功,甚至会很糟糕。而让中国医生群体持续不高兴的中国医疗,会有多少医生被迫选择防御性诊疗?真的让人十分担忧。
否则,医疗界在社交网络上的悲观和激愤情绪还将继续蔓延滋长;但总的来说,上网倾诉,总比上街“散步”强很多。
何时解放医生才能医改的核心?何时医护人员才能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何时医护人员只需专心治病救人?何时医护人员才能拿到本属于自己的阳光收入并过上体面的生活?何时在中国医生才能高兴起来?这些都迫切地需要改革者给出明确答案,并制定出可落实的改革时间表。
点击上方订阅“看医界”,每天都很有料哦!
- 上一篇: 四大央企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国家队
- 下一篇: 医药代表是怎么变成“药虫儿”的?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16331.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看医界
最近文章
- 2018-05-07
- 2018-05-07
- 2018-05-04
- 2018-05-04
- 2018-05-02
相关文章
-
2022-06-21
-
对话以色列VirtuOptica:VR游戏自动验光配镜产品,打破百年传统配镜模式
2022-06-21 -
微脉、动脉网、DTA联合发布《数字疗法价值评估和整合指南》,解码数字疗法应用
2022-06-17 -
易参正式发布《2022 年度科创板生物医药行业股权激励报告》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