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评书:医者视角的生死哲学 理解死亡以用心生活
► 《活着有多久:关于死亡的科学与哲学》
撰写 | 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编辑 | 黄美清
● ● ●
或许缘于自己已年近花甲,当年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激情早已随风而去,期待岁月静好,在回首逝去的时光、思考人生的归宿中茗茶读书已成为休闲生活的常态。最近读到加拿大作者查德·贝利沃和丹尼斯·金格拉斯所著《活着有多久:关于死亡的科学与哲学》一书,感触颇深。贝利沃为著名的癌症预防与治疗大师,金格拉斯为肿瘤基础研究专家,他们联袂撰写的这本高水平科普读物无疑是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珠联璧合的典范。作者指出:对人生而言,死亡并不是反常的事件,有机会活着才是奇迹。或许你认为死亡远在天边,可有时却发现它就近在咫尺。作者坦言:死亡不可避免,但人类仍可在非常健康的状态下老去,并最终完全自然地溘然而逝。只有坦然面对并深刻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热爱生命,从而享受不可再来的人生。
向死而生的自然规律
先哲曾言: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长久以来,古今中外智者始终都在探寻这个困扰人类的两难悖论:既然人生而必死,如何为其寻求意义?无论你一贫如洗还是富甲天下,天纵英才还是浑浑噩噩,向死而生始终看上去是决然不可理解,但在不得不承认其作为自然规律的绝对合理性的同时,人类困惑和焦虑的感觉依然挥之不去。作者在本书扉页上的题献引人注目:献给所有那些死去比活着时教给我们更多东西的人。作者坦言:生命是一段丰富多彩而又激动人心的历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其扩展视野和认知领域仅有的一次机会,尽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被痛苦和悲伤占据,但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人生中情感、事业或物质方面的种种梦想而直面重重挑战的过程。死亡无疑是自然秩序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个人最终要独自面对的终极大考。时至今日,死亡早已不再被看作是生命存在的严格终结,而是作为另外一次生命的起始点。作为始终与死亡正面交锋的癌症研究人员,作者指出:所有物种都寻求逃避死亡,在面对死亡时总会焦虑,这是与地球生命的存在形式密不可分的一种本能。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不会停留于满足生存和种族延续等基本功能性需求的物种。如今的普罗大众习惯于过度消费,对成功的定义更多地被局限在对物质和权力的占有,而日趋忽视反思生命的脆弱,死亡也就被看成人生中终极的悲剧事件,普遍地被简单粗暴地忽视、逃避甚至否认。尽管死亡不可预防,但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到生命得以延续的那套机制和运转过程是多么的脆弱乃至不靠谱,来降低死亡带来的恐惧感。
审视生命的全新视角
作者指出,对于死亡的意识首先是一种文化感知,是他人的死亡逼迫我们去思考这个严肃的话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衰老是有机体在两种选择之间达成妥协的结果:或选择维持足够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寿命,或是选择花费大量的能量来抗争有机体所不断经受着的外来微生物的侵略。衰老可以被看作是细胞级乃至分子级的损伤在一生的时间中逐渐累积而引发的结果,借助现代医药强大的修复功能,不仅延长了寿命、调高了生命质量,而且还使得我们有机会更深刻地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见证并亲身参与社会的每一步演变。衰老是指向生命终结的残忍过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所引发的焦虑大半并非来源于生命的终结,而是对临死前要忍受的生命质量剧烈下降的心态纠结。作为与罹患严重病痛患者朝夕相处的研究者,作者感受到患者对于死亡特别切肤而深刻的反思。他们面对死神时那深渊般的绝望和无助,是研究者对生命的意义和脆弱的本质进行深度探究时无可替代的灵感源泉,本书记述的就是他们在医学研究和令人深思的访谈中所衍生出来的真挚感受。作者反复强调:死亡并不是一种反常现象,也不是强加在人类身上不公平的命运,而是生命存在的唯一合乎逻辑的结局。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死亡的不可避免,通过大脑的机制来反思生命和死亡的意义,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人类成为主宰地球的优势物种,但同时也引发我们的焦虑,这种杞人忧天的焦虑,毒害着我们的生命,引发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作者不是为了引发焦虑,而是引导读者反思我们生命的短暂,明确我们在地球上的存在无非是昙花一现的卑微地位。那些令人羡慕的百岁老人用自己的人生实践为我们清晰地验证了:短暂利落地驾鹤西去,是健康人生的完美句号。
图文并茂的医学科普
西方智者曾言:死亡如同阳光,都是无法逼视的。尽管死亡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沉重话题,无法带来任何愉悦和轻松的情绪,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对生命过程的机制都所知甚少,更遑论导致死亡的那些关键事件。因此作者为广大读者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生命的来龙去脉,并借助很多现实中的典型案例阐明引领我们走向死亡的多种因素。作者认为,死亡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神秘,恰恰相反,它是一个正常而普通的事件,甚至可以引人入胜。生命是永恒的奇迹之源,其形态的不断分化都是遵从自然选择的结果:最善于适应环境的有机体将有更大的可能存活下来。由于所有的生命都会死,唯一能使生命的冒险旅程得以延续的途径,就是在死亡之前确保种族能够得到繁衍。作者指出,癌症是一个通用术语,包含了200多种以身体细胞的生长失控为共同诱因的不同疾病。死于癌症是一个漫长疾病的最终结果。癌细胞以转移的方式在不同器官间扩散,是造成90%癌症诱发死亡的罪魁祸首。人体的DNA每天平均会受到万次以上的自由基的攻击,而衰老及大多数与其相关疾病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攻击所致,换言之,人体是从细胞内部开始生锈的。作者认为,死亡引发的恐惧中,最大的部分都是来自对我们自身死亡的畏惧。即使人类躲过细菌的侵袭、避免了天灾人祸、预防了肿瘤的发生,最终依然会因逐渐衰老导致无疾而终。撰写本书的主旨,就是希望让读者正确理解死亡的全过程,从而更理性地评估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各种限度和边界,并有助于理解在何种情况下死亡将成为生命中唯一符合逻辑的结论,以便树立驯服死亡才是充分享受生命最好方式的观念。
健康长寿的行为准则
迄今为止,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整理出13 600种能够影响整个人体生理系统的疾病,但医学的昌明已将人类的寿命和生存质量都提升到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平。然而,工业社会中典型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不良的饮食习惯、肥胖超重以及缺乏运动等,在诱发人类慢性病和降低生命质量中扮演着决定性的因素。人类拥有了更长的寿命,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活得更加健康。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寿命已超过80岁,但健康寿命不足60岁,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余生至少20年无法随心所欲地享受健康的人生,可能是疾病缠身或苟延残喘地了此残生。如果人们能养成若干良好习惯,就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多种折磨意志、致人失能的慢性疾病的困扰,充分享受加长版人生的一切丰盈体验。作者指出:只要在生活中遵循几个大的原则,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完全可以优雅地老去。书中给出的预防慢性疾病的五大金律为:不抽烟,维持正常体重,摄取身体所需的足量植物,每天锻炼30分钟,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这些简单的措施成效显著:使得恶性肿瘤降低70%、心血管疾病降低82%、脑血管疾病降低70%,糖尿病降低90%。作者坦言:面对死亡,没有一种通用的“指导手册”,只有利用我们出类拔萃的智慧来驯服无可避免的衰老过程,以抵御生命消逝带来的消极影响。而阻止我们坦然接受死亡的最大难题,更多是来自对生命和维持生命的机制所知甚少。尽管人类最终必然会终结于死亡,但死亡并非反常的事件或荒谬的来源;正相反,生命绝对是一场伟大的经历,有机会活着才是值得珍惜的人间奇迹。
制版编辑:宋亚波 |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6期】
大家都在看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1986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683;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咨询电话:010-85158530
投稿邮箱:cma_cmn@163.com
- 上一篇: 特别警示:小儿氨酚黄那敏的三个坑!
- 下一篇: 学术导读|《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发布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28849.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最近文章
-
中国创伤救治进入新时代!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
2018-07-13 -
《Journal of Bio-X Research》创刊号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2018-07-12 - 2018-07-12
- 2018-07-12
-
「会议通知」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2018)
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