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知了」康复医学中各科室如何进行组织和管理?
根据中国原卫生部2011年下发的文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需独立设置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学在中国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因此,如何在医院中培养充足的康复医学医师、治疗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士,并能够在结构改革和装备选择上,进行合理科学的决定,成为医院的一大挑战。而这也是医疗机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体现。
康复医学的管理和组织,有三种较为常见的理想模式。这些模式均是从患者、专家以及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描述和阐释的。而在现实工作中的康复机构,可能混合了各模式的不同特点。
1
三种管理模式类比
粗略来讲,康复医学模式可分为功能模式、矩阵模式,以及以患者为导向模式三类。
功能模式
在功能模式中,每个学科均形成各自的科室。在这样的模式中,各个学科直接分管于机构的总管理者。由此一来,各学科间鲜有协调沟通。有时,科室之间还会因招引更多患者而形成竞争。在这样的功能型模式中,患者的信息单独记录于各个科室。
这种模式下,管理者所掌管的科室,均有各自的专业目标和规程。从而导致管理者的首要关注点在于对科室的管控上。各科室将管理者作为竞争中获取更多员工和资源的裁决者。这样一来,想要根据医学专业、管理质量及实际情况而做出一个适度的决策,实际上非常困难。
而对于康复专家来说,这种功能模式下,其工作职责则非常清晰:在其受雇的科室中,几乎都是相同专业的同事。
从患者角度来讲,在他们所需治疗的科室中,只能提供各自的服务产品。在每个科室中,都需要经历从选择治疗到接受治疗的全过程。对于那些需要单一治疗的患者,如多为理疗或中医治疗的患者,这种功能性模式可提供较为精准的服务。然而对于那些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如迷宫一般,多学科相协调的治疗服务在此类模式中根本无法实现。
矩阵模式
在矩阵模式中,每个学科依旧独立存在,但在运行过程中,其可通过横向协作,为患者提供治疗。每个与治疗项目相关的科室,均需为患者分派至少一名医师,由这些分派的医师组成治疗小组。此小组通常由一名康复医师主管,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治疗目标,协调工作并交换经验。这样的工作方式,可整合患者在各个学科的病案信息。
在这种模式下,管理者不再仅仅是科室运行的裁决者,还需解决各科室和治疗小组间的利益冲突,这就使管理任务更加复杂。但与此同时,此模式也开启了一种通过统一协调、指导各个学科进行质控的新途径。这对于管理者来说,同样也是新挑战。
此模式中,专家的定位则更为复杂。其必须服务于两个主管,即其所在科室的管理者,以及多学科小组的主管。其还需要在与其他学科同事的讨论过程中,衡量自身专业的附加值。在矩阵模式中,专家必须具备解决利益冲突的能力。
对于患者来讲,矩阵模式为其创造了更好的机会,以整体理解其治疗方案。
多学科的协调运作,跨越了科室间的界限,将更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升。此外,由于来自不同科室的治疗师能够进行彼此间的协调,因不同建议所造成对峙的风险,也就此减少。
以患者为导向模式
在以患者为导向的模式中,整个科室的设置是基于多学科治疗的原则,而不是传统的学科设置理念。这种模式可将与治疗相关的所有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多学科单元可形成一种新的组织结构,这种单元的数量可依据医院或康复中心的规模,以及患者人数来制定。
此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不再是各科室间的裁决者。他的工作重点,是为各科室开展工作提供先决条件。管理者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战略规划问题上:根据市场分析,哪些是康复医学的目标群体?应如何吸引这些目标群体?因此,那些工伤事故高发地区与老年人口占多数地区的战略发展计划,显然会有所差异。
如果管理者能够致力于解决“做什么”的问题,那么专家则有责任来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根据给定类别的患者,如何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多学科康复计划?实行此计划需要本科室哪些专家的介入?
患者在此模式下,也无需分门别类地购买需要的治疗服务了。其病情经多学科单元会诊,并与患者进行协商后,可制定出一个尽可能满足患者所有需求的治疗方案。
2
专科化单元衍生
多学科单元的建设,可为康复医疗发展的下一步专科化单元奠基铺路。这种单元可治疗某一特定病种的患者,例如脊髓损伤(SCI)、脑创伤(TBI)、脑卒中、大脑性麻痹(CP)以及衰弱老年人等。
专科化单元的组织模式设计,有赖于不同患者群体的规模。以帕金森症为例,此疾病的患者群体较大,除少部分患者能够与如神经病理学等更宽泛的专科相合并,剩下的患者均可归并至一个专科化单元,接受专门的治疗。
专科化单元的设计,是医疗机构经济规模的关键。在综合医院或康复中心中,大约40~80张床位即可形成一个专业化的单元,具体的床位数则是由患者人数决定的。
在一个专科化单元中,不同学科所占的比例,需依据此单元中目标群体的需求。像SCI这样的疾病单元,就需要更多的言语治疗师。
理想状况下,每个疾病单元都能在医疗机构中拥有属于自身的区域,且在此区域中配备所需的专用设备,小组成员也可在此进行日常交流,见证并学习彼此的工作方法。在此不存在单独学科的病案记录,对于每名患者来说,他所接受的每一项治疗,都是整个小组的共同努力。
在这样的组织中,专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我们如何去做”,其患者的流量将直接影响组织的内部人力资源分配。由于专家可专注于某一特定目标群体,并与其他学科的同事共同为其服务,由此产出的效益要高于各个专家各自为政效益的总和。
患者在此模式中,可接受到多学科专家共同为其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享受量身裁定的治疗。
3
多学科VS单一学科
如今,发达国家中的医院和康复中心要比以往更注重患者的需求。患者期望每次都能在住所附近享受到专业医师和设备的治疗。那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更期望能在专门研究其疾病的医疗组织中接受治疗。
在荷兰,多数康复中心的演化过程,都是由独立运行的学科,逐渐整合成多学科单元,并由此逐渐发展而成的。在矩阵模式中,可以看到各学科单独设置,彼此间仍有间隙,而多学科单元则是完全根据目标群体的规模而量身设置。
评估上述三种模式的发展并非易事,需要考虑医疗体系、患者分布密度甚至文化特征,这些均会对模式的评估产生影响。
荷兰对于康复医疗是多学科还是单一学科治疗,有严格的界定。
单一学科治疗被认为是在医疗中心或医院诊疗范围之外的治疗手段。他们都具有独立的门诊,尤其以理疗师、职业治疗师及言语治疗师为典型。单一学科治疗的数量也非常可观。据2012年统计,大约有30%的荷兰人至少光顾过一次此类门诊。而值得说明的是,单一学科治疗的从业者中,很多都在寻找可与其他专业从业者合作的工作地点。
总的来说,在荷兰,可以存在多种工作模式。但毋庸置疑,多学科的组织模式更具发展前景。而在中国,康复医疗还是以功能性模式为主导。康复中心和医院科室通过组织多学科会诊,发展至矩阵模式,但这些中心仍在其科室发展自身学科。
对于以单一治疗为主的医疗机构来说,功能模式更为合适,这通常也更符合中国国情。目前常见的多学科治疗,仍是以不同学科单独呈现给患者。在医院的康复科室中,不同学科的价目表在墙上赫然在目,患者依旧需要根据自身的治疗方案购买服务。
康复医疗在中国有其自身的演变历史,其未来发展也带有自身特色。这也将反映在康复医疗的管理和组织当中。
就目前来说,多学科和单一学科治疗间的分界在中国并未清晰。本文所提出的三种模式,在社区一级及医院的门诊中均有所体现,其模式间也相互衔接:患者在关节置换中心或多学科单元接受复杂的疗程后,可在社区中心接受理疗。
区分康复医学管理和组织的模式,将有助于探讨中国康复科室和中心的发展。将单一学科治疗和多学科治疗进行区分,在此尤为关键。如果可以将患者分为特定的疾病组,将促进多学科治疗小组的发展趋势。
然而,目前对于多学科和单一学科的发展之路,我们仍无迹可依。卫生管理部门、医院以及康复中心的管理者,需要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规划。
文章出自:《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30075.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康知了
最近文章
- 2018-07-10
-
「康知了」南疆大地的璀璨明珠——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探访
2018-07-10 - 2018-07-09
- 2018-07-09
- 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