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我头条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 正文

老游评书:脂肪文化与物质属性 饱受鄙夷的人类成见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337阅读2018-07-11

《脂肪:文化与物质性》

撰写 | 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

编辑 | 黄美清

● ● ●

脂肪是人类的密友,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它带给我们能量、润滑、口味的满足感和丰饶的喜悦。但它不是我们身体的任何部分,同样的物质性也使它变成可鄙的、迟钝的,甚至被认为是人“内在灵魂品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脂肪,美国历史学家福思和澳大利亚社会人类学家利奇的《脂肪:文化与物质性》一书独辟蹊径,从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不同视角,探讨了脂肪的物质与文化属性,并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为我们答疑解惑。对于具有医学背景的读者而言,是一本有趣的科普著作,不失为获取新知、更新观念的好书。

脂肪具有的丰富潜能

本书是一部着意跨学科之作。正如书中主要关注的物质一样,这部作品具有诸多形态。不仅思考了对肥胖人群长久存在偏见的物质渊源,脂肪在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疗愈功能,而且聚焦于当今时代的身体领域,人们通过外科手术将多余的脂肪细胞在身体上进行转移,以体现出其生物价值。虽然本书是一部关于脂肪研究的多人成果结集。但并不能说它是一部脂肪研究作品。因为本书中对物质性加以探讨的诸多方式,在这一领域实属罕见。作者指出:脂肪是人体不可缺少之物,它是脚底的气垫,肚腩里的先锋,它插缺补空,为你提神补充,两餐之间也不示弱,锱铢必争。脂肪不仅本身油滑多变,在概念上也圆滑丰富。在味觉方面,口感、味道以及满足感,都能够体现与膳食脂肪摄入相关的最佳体验。而且在对体重增长的研究中,油脂所带来的愉悦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脂肪与生俱来的歧义属性让它变得尤为耐人寻味。把脂肪说成是污秽、污染物乃至排泄物的观点,并不能让我们因此忽视脂肪作为一种物质所具备的丰富潜能,并且这些潜能中有许多丝毫没有任何负面意义。为了更好理解脂肪的物质性,我们必须对这些物质之间微妙的关联以及它们的种种特性善加思考,因为这些物质无论存在于体内还是体外,都经历了无数次被感知和扭曲的过程。时至今日,全世界因肥胖死亡的人数是因饥荒饿死人数的2倍多,其危害程度高于吸烟的4倍。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肥胖,不可否认的是最广泛意义上脂肪仍然具有大量的正面特征。如果说脂肪的物质丰富性是对随心所欲单纯想要诋毁这种物质的勇敢挑战,那么也许我们能够超越认为脂肪恶心的感受,摆脱人们总是透过有色眼镜看待脂肪身躯的成见。

脂肪文化与物质属性

英文中Fat一词,既是形容词,也是名词,既形容肥胖、臃肿的状态,又表示油脂、脂肪等物质。作者将脂肪放在文化与物质的语境下进行探索,希望就“脂肪究竟是什么”给出一个跨学科的回答。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的细分和交叉融合,我们越来越难以用一个词来评价某种物质,更是无法用好坏这样简单的定义来评判事物。回溯历史,在古代文明时期,脂肪就被广泛应用于艺术、烹调和仪式活动中,用作照明、密封、润滑、抛光、接合、上光等。脂肪因其用途广泛,在当时被理解为喻示生命、丰饶与纯洁。作者认为,不同的早期文明都用“肥沃”来形容土地,这其实就是基于脂肪包含生命能量的一种表述。但人们也意识到,油脂往往也会造成污染,或许将人置于危险的境地。毋庸置疑,油腻和甜美仍然是我们留恋的美味,它们有让我们过度进食的能力,从而能够削弱或剥夺人们的意志。就今天人类的知识而言,脂肪不是“坏的”,它是人体不可或缺之物,它令身体愉悦,可以治病救人,也曾象征权威与荣耀;但脂肪也不是“好的”,它令人产生各种负面的联想,尤其在欧美世界,对脂肪的恐惧更是根深蒂固。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之下,“脂肪”在好坏间摇摆,使得人们对其的评价也莫衷一是。真的存在所谓“胖子性格”吗?只要我们肯努力,“坏的”脂肪组织就能神奇地转变为“好的”汗水?腰上的“游泳圈”里也有惊人的宝藏,而脂肪竟然才是我们的未来吗?有鉴于此,基于多年学科交叉与合作的研究成果,作者引领读者在多个学科之间穿越,通过生物学、哲学、医学、艺术、宗教、传播学等诸领域中详实的史料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我们一起探寻脂肪的文化和物质属性,以期正本清源,使人们透过现象认清脂肪的本质及其与人类健康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

脂肪与衣食密切相联

作者指出:从古至今,脂肪与衣食密切相联,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能扰乱人感知与思考的迟钝无知的物质,经常被与肥胖、懒惰、好色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以又肥又笨的富人为取笑对象的寓言故事。长久以来,肥胖和脂肪常常对应着负面标签。脂肪在健康上意味着有害,对于身体形态的影响也非常直观,甚至会被认为内在灵魂品质出了问题。作者认为,脂肪跨越了物质和经验的边界,对于脂肪的恐惧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衣着。当脂肪留在体内使人发胖,就出现了臃肿的体形。在崇尚以轻、瘦为美的社会文化场境中,导致肥胖的脂肪无异是对社会视觉的污染物,胖人不得不想尽办法通过修饰穿着显得相对苗条,但这样的努力通常都于事无补。据统计,美国2/3的成年人其体重达到了肥胖或超重,超重儿童在20年里增加了1倍。这意味着,社会多数人口事实上不得不服从于排斥性的社会文化,因肥胖而承担社会评价受损的代价,因富含脂肪变成无法理直气壮行走的边缘化对象。当脂肪成为多个维度的威胁,人们自然而然地就选择了相对隔离。作者还专门介绍了厌食症患者的真实体验,通过分析脂肪的物质性和隐喻,对厌食症现象给出了专业的解读,指出脂肪在厌食症患者看来具有令人恐惧的物质特性,包括稳定性、看似坚不可摧,还具有移动性和渗透性。患者甚至会生成一种癔症般的错觉,会觉得刚吃下去的东西,马上就转化为脂肪在自己的身体内安营扎寨。脂肪不仅能在盘子上流淌,渗入皮下,还能在社交世界和情感中渗透出来,导致患者对食物的拒绝。

饱受鄙夷的人类成见

作者坦言,我们对于脂肪的看法,常常都伴有强烈的情感因素,而这种情感通常都是不公正也不客观的。在这个基本已经容不下对传统意义上的少数群体保持偏见的世界上,人们对脂肪自以为是的错误认知和非难却四处开花。对厌恶的研究显示成见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多重感官现象,尽管触感在生成厌恶感的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但脂肪所引起的情感反应绝不仅仅是厌恶。源于对肥胖和脂肪的恐惧、担忧甚至仇恨,各种影视节目都热衷于将减肥作为吸引眼球的卖点。书中罗列了美国电视媒体近年来推出过的五花八门的减肥真人秀等娱乐节目,并指出厌恶本身加剧了脂肪的物质性,通过强烈的、负面的、道德化的刺激,让人们认同脂肪拥有造成污染的能力,产生恶心。当今世界,肥胖症流行的警告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新闻头条,人们已经无法摆脱将肥胖定义为一种难题的惯性思维,甚至认定了它已经成为一种危机。要想健康且自律,当务之急就是必须瘦身,简单明了却刻不容缓。并非科学的营养论已经培养出了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即高脂肪食物等同于肥胖臃肿,从而使得“脂肪带来肥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常识。即使许多医生和营养学家一再强调碳水化合物才是潜在的致肥因素,也已无济于事。作者坦言:人类想要获得幸福,其途径之一就是把我们自身构成的物质所处的地位抬高,在接受每个人都是有生机勃勃活力、由异常旺盛的物质所构成的这一结论后,我们也许就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万物共有的物质性之地位皆为崇高的。为此,我们就必须接受人类物质丰富性中所包含的复杂性。

往期经典回顾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13期

制版编辑:宋亚波 |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31986.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 后参与评论...

全国800多万医院管理运营人的家园

  • Copyright©jianwo.com 版权所有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京ICP备17057397号-5
  •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0198
  • |
  • 全国统一客服:010-560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