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伤救治进入新时代!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
张连阳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专科医院
创伤救治迎来新时代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创伤发生率不降反升,且高能量创伤愈加常见。我国公安部门统计的数据表明,交通事故伤居死亡原因第3位。2004—2015 年,中国高速公路共发生事故涉及伤亡216 400人,总病死率高达33.87%。发达国家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基于三级创伤中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已成功将三峰模式的创伤死亡转变为单峰模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6月21 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通知)(国卫医发[2018]477号)。通知要求,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创伤相关专业人员培训和公众健康教育。
存在的问题
创伤是一类对伤员全身生理状况影响较大,导致其病理生理变化急剧且危及生命的损伤, 伤员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导致病死率发生较高。多年来,我国创伤救治取得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缺乏区域性创伤体系的设计
我国多数地区以急救医疗体系代替创伤救治, 无创伤分级, 无法定的创伤中心,不同级别医院缺乏分级救治机制。
(2)医院不建设创伤中心或未构建可持续的创伤中心发展机制
以疾病的思维对待创伤,急诊科、影像科、输血科和手术室等相距遥远,空间设计不合理导致严重创伤院内转运时间延长
(3)学科运行机制不符合创伤紧急救治需要
限于区域性和医院的医学发展及学科布局等原因,有的创伤中心未组建多学科队伍,或没有为学术队伍规划职业发展前景,或以偏概全发展创伤中的某个部分。
(4) 创伤中心医师队伍和能力亟待提升
创伤中心建设的前提是高素质的多学科团队构建,但创伤急诊外科涉及技术范围宽泛,人才培训周期长,一专多能的外科医师知易行难。
解决方案
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
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重视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按照辖区内人口数量与结构、医疗需求、医疗资源布局等情况, 坚持区域协同、分级救治的原则,构建创伤救治体系, 为提升区域性创伤救治能力指明了方向。国内外创伤救治体系发展的经验表明,创伤中心指由专职的创伤外科或急诊外科负责创伤患者的院内早期救治,包括手术和监护,对多发伤救治、复苏性的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其基本特征是“多发伤等严重创伤患者集中收治病房”和“实体化的多外科和重症团队” 。
在2 0 1 7 年1 2 月《中华创伤杂志》刊出了“创伤中心建设标准(贵州省)专家委员会”制订的“Ⅱ级创伤中心(贵州省)建设标准( 2 0 1 7 版) ” 中, 明确了创伤中心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图1 ) , 包括有实体化病房,如急诊外科、重症医学科或创伤外科等,建议床位≥20张,创伤团队为固定的创伤救治队伍,由多学科团队组成,具有严重创伤损害控制性复苏和损害控制性简明手术能力,负责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
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创伤相关专业人员培训和公众健康教育
通知中特别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院内创伤救治流程、救治技术、信息化预警联动等内容培训,提供创伤相关专业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2016年7月启动的“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 C T)是创伤中心从业人员任职教育的良好样本。该项目根据创伤紧急救治循证医学原则和国内现状制定培训教程,严格遵循时间(1.5 d)、学员人数(60人以内)和讲师队伍(5 ~ 7 名)等3 个有限的原则,目的是使经过培训的人员能安全、规范和高效地评估和处置严重创伤和群体创伤。
我国众多专家多年来总结出了创伤救治能力分三步走的流程( 图2 ) , 即“CT C T等培训提升团队能力” ;“创伤中心搭建学科平台”;“创伤救治体系实现跨越”。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还发布了通知的3个附件,包括:(1)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2)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3)创伤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相信这些文件将极大地加快我国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推进我国创伤救治能力的提升,使我国创伤救治跨入新时代。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32061.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最近文章
-
中国创伤救治进入新时代!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
2018-07-13 -
《Journal of Bio-X Research》创刊号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2018-07-12 - 2018-07-12
- 2018-07-12
-
「会议通知」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2018)
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