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我头条 > 动脉网 > 正文

清华大学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用科技赋能产业,以资本助力创新

动脉网93阅读2022-06-20

有人说,在医疗领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创新,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对医疗领域的创新与转化如此重视。

 

这句话不无道理。首先从政策层面来讲,高度重视医疗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仅在2021年,我国就发布了49条与医疗创新和转化相关的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其次从创新力生产端来看,以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的研发单位,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将重心聚焦于医疗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更加深入、多元化地参与到医疗领域创新与转化事业之中。

 

最后从创新力落地端来看,投资机构对于早期医疗项目的关注度愈发强烈,在“科学家创业”这件事上,正在从“不太愿意投”过渡到“抢着投”。据动脉橙果局统计,2022年1-5月,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97起早期(种子、天使、Pre-A轮)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60亿人民币

 

虽然早期医疗市场火爆,但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从科研构想到实验室成果,再到技术成熟转化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落地,这个过程是艰难且漫长的。在这之中,首要解决的痛点就是渠道。如果没有搭建起让资本、产业与科研人员“碰面”的渠道,那么再好的科技成果也难以从纸面跃入生产线,创造出该有的经济价值。

 

为解决这一痛点,让更多科学家与投资机构、产业企业有“双向奔赴”的机会,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发起组织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系列活动,联合清华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君联创投、高瓴创投、薄荷天使、昌发展、动脉橙果局等产业合作伙伴,于6月24日下午14:00举办清华大学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第19场 ——“医药健康”专场,以期推动更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落地,为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


会议日程及嘉宾


图片1.png

 

路演项目简介

 

项目1:肿瘤免疫靶向治疗技术


报告嘉宾: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傅阳心


图片2.png 

 

团队简介:


本项目科研团队负责人是傅阳心教授,现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曾就任于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暨冠名教授、病理系主治医师及免疫委员会成员;任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病理系冠名教授。傅阳心教授在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领域都具有重大创新,在肿瘤免疫学领域内尤其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是药物、放疗和靶向治疗对免疫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的开拓者。2021年全职加入清华大学,组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团队,近年来主持开发了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细胞因子前药和抗体前药等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展现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项目简介: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免疫治疗尤其是新兴的双特异性抗体的开发,为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治疗希望,但对实体肿瘤的应用依然存在种种挑战。本项目涉及的一项成果是双特异性抗体PD-L1抗体融合CD3抗体的开发,靶向并重新激活已存在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建立了全新的树突状细胞-T细胞的联合激活方式,更强效的促进了双特异性抗体消除肿瘤的能力和免疫保护的建立。另一项成果是通过双特异性融合蛋白CTLA-4抗体与SIRPa融合,在阻断CD47通路“don't eat me”信号的同时,增强对肿瘤浸润抑制性Treg细胞的精准删除,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潜在副作用,具有很强的临床转化潜力。

 

项目2: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


报告嘉宾: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基础医学系主任-林欣


图片3.png 

 

团队简介:


本项目科研团队负责人是林欣教授,现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曾工作于纽约州立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已独立领导科研团队从事T细胞活化相关的免疫学研究20余年,代表性成果为首次发现T细胞激活关键分子并被引入权威英文版教科书;获美国癌症研究所学者奖和白血病/淋巴瘤协会学者奖。2014年起全职加入清华大学,组建炎症与肿瘤免疫学研究团队。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20多项美国NIH基金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

 

项目简介:


本项目涉及的一项成果是STAR-T技术,采用了创新型T细胞受体-抗体复合物结构,具有天然双靶点、亲和力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在细胞治疗血液瘤和实体瘤方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广阔的产品市场空间。另一项成果涉及优化的TCR-T技术,突破了传统TCR-T特定功能性序列的获取难题和针对不同患者HLA型的TCR分型难题,使TCR-T细胞治疗的产业化应用成为可能。本项目已成立衍生企业,并与国内多家一流医院合作启动了多项备案的FIH临床研究,已取得针对数十例患者的积极的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数据,并多次在国际顶尖学术会议和期刊发布。首款候选产品针对B细胞血液肿瘤的CD19/20 STAR-T,已于2022年5月向NMPA递交IND申请。

 

项目3:智慧介入手术机器人


报告嘉宾: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数字医疗与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郑钢铁


图片4.png 

团队简介:


本项目科研团队负责人是郑钢铁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数字医疗与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郑钢铁教授多年来一直开展骨科手术机器人、肿瘤治疗及神经外科机器人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项目简介:


随着介入手术病例规模和患者需求的日益增加,本项目通过结合前沿的机器人技术和泛血管介入技术,设计了一款可以远程操控、同时又完美还原传统医生手术方式的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使得医生上手的学习成本极低,同时又避免了介入手术需要医生需要长时间穿着沉重铅衣对抗X射线的负担;另外,本项目团队从血管生物力学、电机控制学和图像识别技术出发,开发了可以精准操作、避免手术事故的力反馈机制和图像识别导丝导引机制,提高了手术效率,降低了医生和患者暴露在射线下的危害。

 

项目4: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模式动物及潜在治疗性靶标


报告嘉宾: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贾怡昌


图片5.png 

 

团队简介:


本项目科研团队负责人是贾怡昌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专家。贾怡昌研究员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主要从事ALS疾病机制和转化医学方面的研究。2007年在美国小鼠遗传圣地杰克逊研究所工作,利用小鼠遗传学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2012 年获得美国健康研究院颁发的独立科学研究人奖(K99/R00, pathway to independent award)。2012 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Cell》和《Brain》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项目简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被称为“全球五大绝症之首”,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2-5年,截至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ALS属于“不罕见的罕见病”,仅美国就有约3万患者,中国每年新增约3-5万患者,属于“远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本项目团队在ALS小鼠中发现了ALS潜在的治疗靶点,通过基因治疗的方式有望挽救ALS患者运动神经元,极大延迟ALS生存期。本项目已成立衍生企业,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清华大学,希望与有志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各类投资机构、大型药企、专业人才达成相关合作。

 

项目5:智能无线超构表面磁共振成像线圈


报告嘉宾:清华大学机械系副教授-赵乾


图片6.png 

 

团队简介:


本项目的科研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多位教授做技术支撑,且拥有一批基础扎实且富有创造力的青年骨干。团队成员包括,赵乾:清华大学副教授,长期致力于电磁超材料领域研究。郑卓肇:清华大学教授,清华长庚医院医技部部长。孟永钢:清华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表界面机理研究。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理事长。本项目的创业团队核心人员包括,池中海:清华大学机械系本硕博,拥有丰富的超构表面设计经验和磁共振成像理论基础,在部队服役两年,期间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优秀士兵”一次。

 

项目简介:


本项目聚焦于目前磁共振成像领域存在的信噪比低、线圈安装和拆卸不便、定制化设计困难的市场痛点问题,提出了研制智能无线超构表面线圈的解决方案。超构表面线圈具有信噪比高、免安装和拆卸、便于定制化设计、低SAR、不依赖磁共振成像设备厂家的显著竞争优势。磁共振成像系统市场增速快、发展潜力大,目标客户包括医院和科研院所。本项目已完成关键性技术突破,并进行了高价值专利布局,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39876.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 后参与评论...

全国800多万医院管理运营人的家园

  • Copyright©jianwo.com 版权所有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京ICP备17057397号-5
  •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0198
  • |
  • 全国统一客服:010-560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