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更大蛋糕!中国药企走出去已势不可挡?

随着重大新药创制国家专项的推进实施,我国新药创制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批药物创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得以突破,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也在逐步进入国际视野。
眼下,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正由理想迈入现实。
中国药不再是“低端药”
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医药企业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国际化之路:先是完成从世界最大原料供应国到欧美制剂高端市场供应商的完美“变身”;紧接着进行国际高端市场认证注册,接受欧美监管部门和国际组织的检查;最后上升到在海外进行新药研发申报的程度。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十二五”末,国内有近9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包括手足口病EV71型疫苗、西达本胺、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阿帕替尼等24个1类新药。
同时,一批医疗相关的核心关键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内研究人员攻克了药物缓控释制剂、抗体和蛋白药物制备、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中成药二次开发等一批瓶颈性技术难题,我国临床前评价、疫苗研发等技术逐渐实现与国际“跟跑”向“并跑”的转变。
在打破肺癌、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国外专利药物垄断后,我国在面对昂贵的外国药时就可以挺直腰板议价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表示,“国产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的上市,不仅迫使国外专利药物降价超过50%,还能大幅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
此外,我国进行技术改造的临床急需品种多达200余种,范围涉及15.3%的国家基本药物。这些品种改造明显提升了药品质量,满足了普通百姓的用药需求。
中国药,将不再是“低端药”的代言人。我国新药研发创新能力正得到国际认可:拉莫三嗪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利培酮微球注射剂获得美国FDA批准,已直接提交新药申请;地奥心血康、丹参胶囊等获得欧盟上市许可。
走出去,抢占更大的蛋糕!
和早些年中国的医药行业情况相比,现在的制药公司在市场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的时候,制药公司连仿制药都做得很困难,更别说创新药了,几乎没有企业去做。再看看现在,很多大型药企都加大了对原研药的创新投入。
国内原研药的创新能力正以不容置疑之态势迅猛发展,那它的未来在哪里?石药集团副总裁张赫明曾说过:“国外医药市场占市场总额的90%,我们的药品不走出去,不和国际标准并轨、交流,就会失去更大的市场蛋糕。”
另一方面,我国现状是即使是一种被市场认可的好药品,其用药领域也会诸多受限。当初石药集团做创新药物恩必普时,就出现了在一些三甲医院被限药的状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保等不允许使用。恩必普原计划是做到十亿美元的程度,但现实情况是只有一半的水平。
张明赫分析认为,未来做到十亿美元的大药,必须走出去。虽然国外相对来说新药研发难度更大,但像恩必普这样在美国已经做了二期临床的药物,势必会走出去,能占领更多市场,还可以规避国内竞争的局面。
中国药企如何“走出去”?
既然国内药企走出去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药企国际化的目标要如何实现?
东方高圣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瞿镕认为,对中国企业和医药产业而言,实现国际化的路径主要有三种:
一是资本国际化,就是通过收购、并购的手段达到“走出去”这一目的。2014年一年中,大概有16个中国企业去收购海外医药或者医疗服务。到2015年时,这个数量增长至22个。截止2016年十月底,这类企业数量达到了30个左右。可以看出,利用这种方式国际化的企业越来越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是站在市场角度的“走出去,引进来。”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将产品销往海外、占领海外市场时,大多还是依赖当地的销售团队、概念和模式来做的。给当地的销售团队独家授权,希望他们帮助我们销售,但更希望未来可以用自己的团队来打开海外市场而不是依靠“外人”。
三是从产品层面来看,也就是我们日常讲的授权。授权一方面要引进来,另一方面也要授权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海外市场。
除了这三种方式之外,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的思路。从大局来看,医药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包括国家也在从各个方面支持医药企业走出去。但对医药行业而言,不仅仅只是做到走出去、走进去,更重要的是做到走上去——脱掉“中国药=低端药”的帽子,用原研药创新能力开辟出国际市场。
- 上一篇: 妇科医生
- 下一篇: 某三甲医院将“中医”纳入医师绩效考核,10%出院患者要有中医药服务!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13301.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
参与讨论

一条医策
最近文章
相关文章
- 1489798980
- 2017-03-17
- 2017-03-17
- 2017-03-17
2017十大潜力“新星”:罗氏新药领衔 诺华刚获批的Kisqali在列
2017-03-17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