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首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布,人才引进、生态建设、赋能效益成关键抓手
7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支持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政策》)。
当前,医疗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正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了地方政府重点发力的新版块。作为中国中西部发展最快的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重庆将在“科技强国”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其中,重庆国际生物城(以下简称生物城)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关注,生物城位于重庆巴南区,是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庆市唯一的生物医药重点关键园区、国家级高新区,发挥着引领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
而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大背景下,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发展依旧是热火朝天。据悉,今年1-5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97%。
这些真实直观的数据,让我们看到生物城的巨大实力与潜力,因此,为打造长江上游具有影响力的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期望将生物城发展的火焰烧得更高。
那么,重庆是如何在医疗领域编辑科研转化基因的呢?这条创新型政策又向我们传递出了哪些新信息?对于创新生态链的各个参与方又有何指导作用?为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动脉橙果局对《政策》进行了深度分析。
专注“以人为本”式转化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站在科研成果转化这条新兴产业链上,人才同样至关重要。这其中的“人才”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专注做研发的科研人才,另一个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人才。
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科研人才队伍极其匮乏,这也是当前阻碍我国科研转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科研领域核心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当前地方政府基于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那么,新发布的《政策》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具体有哪些新举措呢?
第一是在激励上,主要是赋予科学家知识产权的使用权来带动转化热情。在《政策》第一条中,指出“改革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属性研发机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支持将职务科技成果赋予成果完成人15年以上的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
事实上,“先赋权、后研发、再转化”的事前产权激励方式,能够使科研人员以主角身份参与科技成果后续科研和转化,这更加有利于推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转化效率也会“水涨船高”,科研更具针对性。
此外,合理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还将有助于生物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发展,进一步保障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是在赋能上,让科研人员成为成果转化的“掌舵手”。在《政策》第三条中,指出“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步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实施机制。”
第三是在选拔上,优中择优的同时搭建人才梯队。《政策》第三条指出,“优化科技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以前沿技术为核心,以为科学家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本,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机制配套的优惠政策。”
第四是在培养与引进上,先是培养,高校院所成为科研人员孕育的摇篮。在《政策》第七条中,指出“引导国内医药类、医科类高校院所在生物城布局分校分院、新医科专业学院等教学机构或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再是引进,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政策》第六条中,提到“鼓励采取‘人才+项目’落地模式,对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落户补贴。对通过柔性引进、智力引进、项目引进、团队引进等方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规定享受本市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并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
二是海外人才的引进,政策第七条提到“支持海外人才到生物城创业,其职称依据实际专业技术和能力,通过留学回国人员职称‘绿色通道’进行申报评审。”
除了科研人员的培养与引进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也颇受关注,在政策第九条中,重庆国际生物城将“建立院士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支持通过设立流动岗位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兼职从事技术转移工作,打造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
打造成果转化“强生态”
科研成果转化绝非是一座“孤岛”,它需要不同因素的深度加入与紧密链接。
以波士顿为例,作为全球创新高地,在其成果转化生态系统中,有政府、风投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核心要素,每一环都息息相关,都充分发挥着自身在科研成果转化链条之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一个孵化和滋养创新的良性生态将为地方科研成果转化带来长期性的利益。那么,重庆又是如何打造成果转化“强生态”的呢?我们将从《政策》之中抓取以下几点关键信息。
从政策中来看,我们发现从研发到转化,有一整条清晰的思路,建造一个良好的生态需要哪些因素的参与。《政策》第二条提到,“支持生物城在研发平台搭建、科研成果评估、创新成果交易、国际国内合作、平台体系建设、金融支撑体系、管理体制机制、成果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先行先试。”
具体来说,先是政策端,为成果转化打造绿色环境。《政策》第二十条中,提到“对企业申报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时效。”
此外,为打破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度不够的困境,在《政策》第二十条中,提到“支持生物城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支持港澳服务提供者在生物城设立独资医疗机构。”
目前,生物城正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由区领导直接带头招商,具体来说,巴南区负责人主动加强与国内部分生物医药头部企业、重点地区重点招商企业等重点资源的沟通对接,而在政策上打造绿色环境,营造开放氛围,无疑与巴南区的“新常态”不谋而合。
然后是技术端,保证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出。因此,在《政策》第四条中,提到“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生物城设立科研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开展高水平前沿基础研究、技术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
再是服务端,在政策第十四条中,指出“建设CRO(合同研发组织)、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MO(合同加工外包组织)等专业服务平台,对实际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给予资金支持”。
《政策》第十八条再加码,指出“ 围绕高峰湖打造大型创新创业孵化社区,建设集科研、服务、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孵化载体集群,支持优质项目低成本入驻,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中试熟化、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并根据孵化绩效给予综合奖补。”
在今年,生物城狠抓“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落实,加快落地在谈招商项目的同时,也促成智睿国际生物产业创新孵化中心、诗健ADC抗体药物产业化、旭宏医疗科技数字疗法、智翔金泰一期改扩建等项目签约,而在服务端上提供从研发到转化“一条龙”式的服务,为项目的转化与落地提供了更加便捷通道。
最后是资金端,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如果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投入不足,都会导致科学研发被腰斩,后续的成果转化更无从谈起,而对企业发展来说,缺少投资机构的加入,公司运作也难以维系。
因此,《政策》在资金端上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孵化时期,在《政策》第二十六条中,提到“设立一批种子、天使、风险和产业等股权投资生物科技专项基金,对达到既定绩效要求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给予奖励”。二是已形成产业化的成熟项目到重庆股份转让中心交易系统挂牌时期,在《政策》第二十七条中,提到“聚焦重点企业上市培育,并对成功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领军企业发挥“标杆”作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领军企业更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它们发挥着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那么要如何激发领军企业的带头热情?完善政策支持十分重要,在《政策》第十三条中,指出“支持领军企业引进培育产业链链上企业,对贡献较大的链上企业按比例给予相应奖励。”
领军企业愿意带领之后,又该如何发挥“标杆”作用?首先是在研发端上投入要素,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在《政策》第十条中,指出“采取‘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转化渠道+产业园’模式推动成果快速转化。”
这正呼应了打造创新生态的举措,新型研发机构为领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明晰的转化渠道能让成果转化走得更加顺利,产业园的加入则是让更多的资源在生物城中实现精准链接。
其次在孵化端上激励保障,《政策》在第十一条中,指出“鼓励领军企业在全球建设‘研发孵化飞地’并开展项目孵化,对实现孵化项目生产销售且累计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按给予比例给予相应奖励。”
最后在成果端上服务监管,支持示范应用创新产品。在《政策》第二十三条中,指出“引导各行业采购使用生物城内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套)产品、设备,并在各类使用国有资金的单位推行首购首用。”并在《政策》第十二条中,指出“对领军企业孵化并实现产业化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生物类似药、第三类医疗器械,按照研发投入比例给予相应奖励。”
写在最后
欲破坚冰,政策先行。
从1985年国家层面通过立法、税收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开始,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就一直在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今年1月1日,我国又时隔14年之久对《科学技术进步法》进行了再次修订,这表明国家对科研创新转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且执行力度也越来越强。
尤其在此次出台的《政策》之中,我们明显感到地方政府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产业理解越来越深刻,相关的扶持条例也更加具有“精准性”和“专业性”,相信在未来,这项全新的《政策》将为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带来诸多新的变化。
同时,我们也期待着“量变引起质变”,政策颁布之后还能得到彻底的落实,为我国科学创新转化事业添砖加瓦。在未来,期待生物城能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找到促进国内外新医科技成果在渝大规模高效率转移转化的有效路径,努力将重庆建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本文来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我头条立场和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jianwo.com/detail_39973.html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配合您删除这篇文章。
- 0
参与讨论
动脉网
最近文章
-
福布斯发布2022中国创新力企业50强,微医等5家大健康领域企业入选
2022-08-15 -
DPC领域SaaS——HintOS,服务美国超80万患者,获得4500万美元融资
2022-07-09 -
灵敏度达99.2%的掌中PCR检测,两款产品十年获约3亿美元融资
2022-07-09 -
打造国际一流一站式CRO/CDMO服务平台:深圳细胞谷·华南细胞工厂项目于深圳市坪山区正式开工
2022-07-09 - 2022-07-09
相关文章
-
2022-06-20
-
【VB100】生命科学工具国产化,加速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合作
2022-06-20 -
2022-06-20
-
【VB100】技术创新下的新格局与新趋势,康复医学赛道如何建设健康中国?
2022-06-18 -
【VB100】国产器械创新的未来展望,心血管行业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2022-06-18